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肝炎需要注意事项

发布日期:2014-10-31 21:04:10 浏览次数:1595

肝脏是人体的一个大“加工厂”,人吃进去的食物经肠胃吸收后都运送到肝脏。在肝脏“加工”成人体自身的蛋白质、脂肪和人体代谢所需要的糖等,使人正常从事工作和学习。但如果人体患有肝炎(包括

甲肝、乙肝、丙肝、丁肝等炎症),肝脏的各种代谢、解毒、免疫及造血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吃进的食物不能正常地进行“加工”而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人体自然也会感觉乏力。为此,茂石化医院感染内科的专家教授告诫肝炎患者:日常要注意调摄护体。即注意调节饮食起居,保养和爱惜身体。

那么,如何调摄护体呢?专家指出:一是必须忌酒。人体感染了肝炎病毒,肝功能已受到损害,体内对酒(乙醇)代谢的酶类活性减低,解毒功能也随之降低,即使少量饮酒也有害无益;二是不可多食糖,会使体内脂肪类物质增多,将引发高血脂脂肪肝,加重炎症;三是适量补充蛋白质及热量。肝炎病初发期,应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稀粥、牛奶、豆浆、面条、藕粉、馄饨等。经过治疗,患者食欲也随之好转,这时要适量补充蛋白质及热量,如瘦肉、鸡蛋、鱼类、豆制品等。当转入康复阶段,可按口味配膳,无需特定限制,对脂肪类食物,也不必严格控制,因为脂肪可增加热量;四是多食含维生素食物,如蔬菜水果、海藻、蘑菇及五谷杂粮等微量元素丰富的食物。

肝炎是自限性疾病,除了对症服药、饮食起居之外,还需休息好,保持生活有规律,在加强营养的同时,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适量的活动能促进食欲,增加睡眠,稳定情绪,有利肝炎的治疗和康复。

乙肝病毒感染在社会上有家族聚集的倾向,家庭内的传播危险性与接触时间、密切程度、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甚至文化教养程度有关。

由于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尿液、汗液、唾液、精液和乳汁等污染周

围环境,传染健康人,因此在家庭中应尽量避免并阻断上述传播途径,注意对上述分泌物进行适当消毒和隔离。其实最积极主动的办法,也是最有效的预防办法是给尚未感染乙肝病毒的家庭成员注射全程的乙肝疫苗,使其产生对乙肝的抵抗力,这时即便接触到乙肝病毒也不会被传染了。

家中每个人都要注意个人卫生,食具、牙具、修面用具及其它盥洗用品要分开。多人一起就餐时,要使用公筷公勺,将食物取放在自己的碗碟中食用;或采用分食制,每人1份。家庭用具和食具要经常消毒。人们大多只注意饭前便后要洗手(这是应该的),却忽略了摸过钱票的手是脏的,或将钱票等与花生、瓜子等零食置于同一衣袋中,食入后有可能被感染。

在成年以后感染乙肝病毒的人群中,有90%至95%都是急性经过,也就是在短期内通过药物治疗或者靠自身抵抗力可以痊愈,不会继续发展下去的。

据介绍,一般急性经过的主要表现是转氨酶升高,相当一部分人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病情就会明显好转;三个月到半年后,指标基本正常;大约在一年左右时可以出现抗体。也有一部分人在感染病毒后,可以不通过治疗,依靠自身的免疫力痊愈,并出现抗体。另外还有很少的一部分人会感染成爆发性肝炎,这种肝炎来势凶猛、肝脏衰竭速度很快,其中有60%至80%的人最终会死亡。为什么有人感染的是急性经过的肝炎而有的人就感染成爆发性肝炎呢?刘医生的解释是,这与每人的机体状况有关,不同的人的机体免疫力是不同的。

据介绍,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主要都是在婴幼儿时期感染后没有痊愈,从而导致终身携带。因为婴幼儿的机体免疫力还不健全,不像成年人那样有着较强的自愈能力。

目前,治疗肝病的药物很多,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

(1)护肝药物

1)水飞蓟素 对细胞膜结构及细胞代谢有稳定作用,能对抗肝细胞的坏死,减轻脂肪变性,促进蛋白合成,抑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升高,可用于治疗各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目前临床常用的有益肝灵、西利宾胺(水飞蓟宾葡甲胺)、复方益肝灵(为水飞蓟素与五仁醇的复方片剂)。各药用法:益肝灵:每片38.5毫克,每天3次,每次2片。西利宾胺片:每次50-100毫克,每天3次。复方益肝灵;每次3-4片,每天3次。长期服用未见明显副作用。

2)丹参 有活血化瘀、养血安神之功效。近年来研究发现,丹参能改善肝内微循环、降低血液黏滞度、降低肝门静脉压力、调节免疫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抗肝纤维化并使早期形成的肝纤维溶解及抗肿瘤的作用。可作为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及淤胆型肝炎最基本药物之一。用法:复方丹参液10-20毫升,加入5%-10%葡萄糖液中静脉点滴,或丹参片2-3片,每天3次。

3)肝制剂 如肝提取物、肝精、肝浸膏,是在许多国家应用的一种传统药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B12、叶酸、肝细胞刺激因子、嘌呤核苷和各种氨基酸,主要作为血液病用药,对实验性肝损伤的肝细胞具有修复作用。曾进行大组对照临床试验,认为对慢性肝炎及硬化确有效果。

4)肌苷 可直接进入细胞,参与物质代谢,并可使受损害的肝细胞恢复,改善脏器的功能,对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也可能有效。用法:肌苷口服,每次0.2-0.4克,每天3次。

5)三磷酸腺苷(ATP) 是细胞能量的主要来源,对许多代谢过程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肝细胞的修复具有促进作用。用法:口服,每次40毫克,每天3次。每次20-40毫克加于葡萄糖500毫升,静脉滴注,每天1次。个别病人可有过敏反应。过多.过快易出现低血压眩晕

6)辅酶A 主要参与物质的氧化代谢,有利于肝功能恢复;用法:静脉滴注,每次50单位加入5%-10%的葡萄糖500毫升,每天1次。

7)细胞色素C 是生物氧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电子传递体,参与细胞呼吸过程。用法:静脉滴注,每次15-30毫克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每天1次。注意预防过敏反应。用前做皮肤过敏试验。

8)葡醛内酯 葡醛内酯与胆红素、代谢废物、药物、毒素结合后,从胆汁排泄,有解毒作用。用法:口服,每次0.1-0.2克,每天3次。肌内注射,每次0.1-0.2克,每天1-2次。

(2)缓解炎症类药物

1)甘草酸制剂 主要有强力宁、甘利欣和甘草甜素片。强力宁主要成分为0.7%甘草酸(甘草甜素)、0.9%半胱氨酸和2%甘氨酸。强力宁具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但无激素副作用;能利胆、解毒、抑制体内自由基的产生和过氧化脂质的形成,具有降黄疸和氨基转移酶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用法:强力宁100-1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250-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天1次,2个月为1个疗程,可连用2-3个疗程,在肝功能基本恢复后,逐渐减量停药。副作用偶见高血压水肿低血钾等。甘利欣为新一代同类产品,疗效似略高于强力宁。甘草甜素片是其口服制剂,用法:口服,每次150毫克,每天2次,连用3-6个月。

2)苦参碱 是豆科槐属植物苦豆子的种子中提取的生物总碱,性寒味苦,具有清热利湿、退黄解毒和利尿作用。参缓解肝脏炎症、降酶迅速,停药后可能反跳,但重复应用仍可有效,还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用法:苦参碱150毫克加入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天1次,1-3个月为1个疗程。可有头晕心悸、口咽干燥等不良反应。

3)秋水仙碱 是从植物秋水仙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为表明,秋水仙碱可以缓解肝脏炎症。主要用于病变活动明显的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秋水仙碱还有抗肝纤维化作用。但由于其毒性较大,使用较少。用法:每次0.5毫克,每天2次。

(3)降酶药物

1)联苯双酯 联苯双酯是合成的五味子丙素的一种中间产物,有降低肝细胞膜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渗出及提高肝脏解毒的功能。临床上近期降酶效果约90%,且多在4周内降至正常,但对降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无效,多用于慢性肝炎轻度或无黄疸的慢性肝炎,对有黄疸的慢性肝炎或活动性肝硬化的病人要慎用。联苯双酯的远期疗效不够巩固,停药后约半数的病人ALT会出现“反跳”,“反跳”病例再服联苯双酯,血清ALT仍然明显下降。肝脏病变的恢复比ALT恢复慢,因而即使ALT恢复正常也不宜立即停药。用法:联苯比酯口服

虽是老生常谈,仍需要生活中注意:

1.吃荤食后立即饮茶

一些人吃完肉蛋、鱼等高蛋白、高脂肪的荤食后,为去油腻,习惯立即喝茶,有些人还喜欢喝浓茶。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不符合科学道理。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能与蛋白质合成具有吸敛性的靶酸蛋白质使肠时蠕动减慢,容易造成便秘,并且增加了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对肝脏的毒害作用,容易引起脂肪肝。

2.有规律地生活对脂肪肝患者有重要意义

对于脂肪肝的治疗,临床尚无对症药物,现有的治疗方案多以将血脂为主,对患者带来极大的毒、副作用。因此综合疗法是当前治疗脂肪肝的最佳治疗方案。在综合疗法中,积极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有规律地生活是保证康复的首要前提。大家都知道,脂肪肝患者免疫功能偏低。而调整免疫功能须从多方面着手,病人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配合治疗。中医主张“扶正培本”就是这个道理。如病人起居正常,吃饭、睡眠、学习、休息、工作、活动都有一定规律,按部就班,养成习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轻微的劳动、散散步、练练太极拳等,同时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则有助于增加食欲,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这样对脂肪肝的恢复就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前面我们也曾提到,生活有序,在大脑皮层就会形成相应的条件反射,以保证内脏器官有条不紊地工作,促进肝脏功能早日恢复正常。

3.充足的睡眠对脂肪肝患者有特殊意义

临床观察发现,多数脂肪肝患者伴有失眠、情绪不稳定、倦怠、乏力等症状。因此,对于脂肪肝,尤其是重度脂肪肝的治疗,应着重强调睡眠的重要性。休息能减少机体体力的消耗,而且能减少活动后的糖原分解、蛋白质分解及乳酸的产生,减轻肝脏的生理负担。因为卧床休息可以增加肝脏的血流量,使肝脏得到更多的血液、氧气及营养的供给,促进肝细胞的康复。据日本学者观察,肝脏的血流量在立位时比卧位时减少40%,立位伴有运动时,肝血流量比卧位时减少80%~85%。肝血流量减少,可直接影响肝脏的营养及氧气的供给。但对所有的肝病患者过分强调卧床休息与睡眠反而会加重病人的精神负担,影响大脑的调节功能和内脏功能的协调,也不利于机体的新陈代谢。当然,万事万物都是过犹不及。久卧会造成新陈代谢下降,营养障碍,气血不畅,筋脉不舒。所谓“久卧伤气”就是这个道理。

保证充足睡眠的同时,应注意与之有关的一些事项:晚睡前切勿饮浓茶、咖啡或刺激性饮料。晚饭宜清淡,切勿过饱。入睡前用温热水泡泡脚,做几节保健按摩操都有利于入睡,保证睡眠充足。睡眠姿势一般以右侧卧位为佳,可使心脏不受压迫,促进胃肠蠕动排空,加上全身肌肉放松,可使睡眠安稳、舒适、自然。一些不符合睡眠卫生的方式如张口呼吸、蒙头大睡等也应避免。总之,睡眠是人体的基本生理需要,过之有余,差之不足。对于肝病患者,只有充足而适量的睡眠才能保证机体内环境的调节和稳定,提高抗病能力,使病情日趋康愈。

4.脂肪肝患者要保持大便通畅

肝脏是解毒的器官,具有重要的解毒功能,即体内代谢产生的毒性物质如氨、胆红素、某些激素以及服用的某些药物、酒精等,都要经过肝脏处理,变成无毒或微毒、易于溶解的物质,最终从尿或大便中排出体外。同时,一切在胃肠道内消化吸收的物质,都要经过门静脉运送至肝脏加工。很多食物和药品,在肠内腐败、发酵常产生有毒物质。当肝脏有病时,解毒能力相应下降。病人如伴有便秘,由于肠道内细菌繁殖增加,毒性物质会大量产生,迫使肝脏负担加重,以致延缓肝脏功能的恢复。

因此,脂肪肝患者必须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习惯性便秘,以利毒性物质从体内排出,减轻肝脏的负担。保持大便通畅,就应尽量多吃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吃洗净的水果、蔬菜,同时补充充足的水分。由于人体缺乏纤维素酶,在肠内不被吸收的纤维物质就会刺激肠壁蠕动和分泌粘液,促进排便发生。据观察,人们吃富含纤维素的食品,12~14小时就可由肠道排空,而低纤维食品需要28小时以上。而且,纤维素还会维护肠道菌群生态,限制某些肠道菌的增长,使二次胆汁酸降低。另外,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以早上为宜。在晨间起床前用手掌从上腹向下腹推拿10次,从左右肋缘分别向左右下腹按摩10次,均会使排便更容易。

肝炎患者的生育主要涉及二方面问题:① 使孕妇肝炎病情加重;妊娠期慢性肝炎可发展为慢性重型肝炎,急性肝炎可发展为急性重型肝炎。重型肝炎的发病率孕妇为非孕妇的65.5倍,孕产妇合并病毒性肝炎死亡率高达5.4~6.6%,为非孕妇的5.9倍。产后出血率高达6.7~10.2%。肝硬化的孕妇妊娠期易出现腹水,妊娠中、晚期可发生消化道大出血。患有病毒性肝炎的孕妇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也较多。②

对胎儿和新生儿影响:易发生流产、胎死宫内、早产新生儿窒息,先天性肝炎及肝炎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包括宫内传播、产程中传播、产后经喂养和水平传播。根据目前资料,绝大多数母婴传播是在分娩过程中传播的。调查资料证明,HBsAg及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婴儿中有85%成为HBsAg携带者,而HBsAg阳性HBeAg阴性母亲所生婴儿中仅31%成为带毒者。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不完善,故被乙肝病毒感染后绝大多数(90%以上)可变成慢性HBsAg携带者。目前采用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加乙肝疫苗的序贯注射母婴阻断方法阻断率可达90%左右。母婴垂直传播除乙肝病毒外,还有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的母婴传播率不如乙型肝炎病毒高。有报道25名抗HCV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出生后6~12个月有11名新生儿抗HCV阳转,其中有些发生临床型丙型肝炎。目前还无可供阻断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疫苗。因此病毒性肝炎患者是否生育,除应考虑患者本人病情外,胎儿及新生儿的问题也应慎重考虑。一般认为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正常后肝细胞的病变需待半年至一年方能恢复正常,故肝炎患者最好待肝功能正常1~2年再妊娠。慢性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及HBsAg阳性妇女如欲妊娠,在综合评定其近年来肝功能变化、肝脏代偿能力、肝外脏器有无受损情况后,如认为可以耐受妊娠,在严格医疗监测保护下,可以生育。既往无肝炎病史的HBsAg阳性妇女,虽然肝功能多次检查正常,但实际已有部分人肝组织呈慢性活动型炎症改变,所以在妊娠前也应做全面检查,以决定是否妊娠。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必须注射乙肝疫苗,如系HBeAg亦阳性,还应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以保护婴儿不致成HBsAg阳性。

病毒性肝炎患者避孕应避免使用含雌、孕激素类药物,也不应使用宫内避孕环。前者易造成肝脏解毒负担加大或发生药物性肝炎;后者因有子宫出血的副反应,不易与慢性肝炎患者的血小板下降、凝血功能下降、雌激素灭活功能减退等原因造成的出血鉴别。建议使用简便、易行、副作用小的工具避孕套避孕,此法既可达到避孕效果,还可防止配偶间的传染。病毒性肝炎患者因肝脏对雌、孕激素代谢能力降低,常有闭经、月经延期、经量改变等表现,不易掌握排卵时间,因此避孕十分必要。

全国每年报告乙肝新发病例数约50万!每年死于与乙肝相关的肝病病人约28万!每年用于肝炎和肝病的医疗、保健费用1000多亿元!如此深重的危害,使我国政府下定决心在2002年正式将乙肝免疫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由政府出钱购买疫苗提供给全国的新生儿。此前,我国已为这一宏大的行动进行了10年的铺垫——1992年卫生部就将乙肝免疫纳入儿童年计划免疫管理。而时至今日

,乙肝免疫接种在一些地区仍推进艰难。

据介绍,目前,国家已明确新生儿乙肝疫苗费用由政府解决,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不再需要支付疫苗费用。与此同时,“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1.8亿元人民币,对西部省份及中部省份的国家扶贫开发县给予经费支持。2002年,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与我国政府开启合作项目,为22个省份的1302个县提供3800万美元的经费支持。

从总体上看,通过新生儿乙肝免疫接种控制乙肝流行的大行动,政策、技术、经费等问题都已解决。新生儿乙肝免疫的接种率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从调查的情况看,当前我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仍面临挑战。

今年3~4月,中国CDC以及卫生部/GAVI项目办公室,对8个省进行了督导检查,从中发现,部分农村地区的新生儿没有获得预期的乙肝免疫服务。尽管各地均启用了常规免疫报表,但接种登记不完全,难于掌握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的真实情况。从被查接种点情况看,新生儿出生24小时首针及时接种率最高为90%,最低仅为39.29%。在有的医院,首针及时接种率仅9.8%。

近年全国范围的调查也显示,我国乙肝免疫接种率很不平衡。在北京、上海、浙江、广西隆安等许多地区,乙肝疫苗接种已进入儿童计划免疫惯性运转多年,并使当地居民乙肝病毒携带率减少了85%~90%,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已压至1%以下。而在不少贫困农村地区和城市流动人口中,乙肝疫苗接种仍然不高。目前儿童小于12月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最高省份达99%,最低省份仅7.8%;乙肝疫苗24小时内首针及时接种率最高省份达69.9%,最低省份仅为2.1%。

专家分析说,全国接种率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因素,有社会因素,也有服务质量和管理方面的因素。

从经济条件及基础建设方面看,中西部省份的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差,部分群众无法承担乙肝疫苗接种服务费(每针3元人民币),不愿接种。

从提供服务的专业技术队伍看,各地从事计划免疫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变动较大,但培训工作没有及时跟上,目前各级计划免疫工作人员数量及技术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中西部省份更加明显,预防接种人员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乡村医生待遇较差,大部分地区的乡村医生没有固定工资或每月工资只有6元人民币,无法调动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因而无法提高在家出生新生儿的接种率。

从工作经费看,经费严重匮乏。据调查统计,2002年对山西、浙江、湖北、四川、贵州、青海6个省份进行了抽检。

6个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计划免疫工作经费为3.5万元至43万元,无法保证开展各项常规工作。12个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5个市无计划免疫专项工作经费;有专项工作经费的7个市全年财政拨款最低的为3000元,最多的为20万元,占7个地市实际工作支出的32.7%,不能保障常规工作开展。18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无工作经费,需要通过自筹解决。

此外,中西部省份的住院分娩率较低,也是导致新生婴儿乙肝疫苗种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专家指出,实施乙肝计划免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第一,政府重视和政策支持要加强。目前很多政府领导,尤其是县、乡等基层领导对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部分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工作进展迟缓,乙肝疫苗有积压现象。为推动整个工作的全面实施,还需一些配套政策的支持,如政府公布或制定接种收费标准等。

第二,经费投入需要增加。这是一项长期、深入的工作,除需要持续、充足的经费支持。目前有些省份仅仅解决了乙肝疫苗的采购经费,而没有解决推行乙肝疫苗接种的人员培训、社会宣传等配套工作经费。许多县,尤其扶贫开发县工作经费尚未落实,从而影响了工作的进程。

第三,管理急需规范。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后,原有的一些机制需要根本性的改变。如何规范管理、有效监督及在新的模式下保证基层计划免疫工作积极性,是目前需要积极探索的一些难点问题。

第四,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面临较大挑战。特别是对于目前在家分娩仍占较大比例的边远贫困地区,更是挑战;而医疗机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管理工作亦需加强。

第五,社会宣传动员需要注入新的活力。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是我国党和政府的民心工程,目前,许多群众不知道这一政策,不能主动配合。疾病控制机构缺乏经费保证,宣传工作常为一次活动,难以长久地坚持。另一方面,针对边远贫困地区和由于种种原因免疫服务难以覆盖的人群,应当推出更有针对性的宣传方法与模式。

目前的研究巳经非常清楚,乙肝病毒对3岁前幼儿的感染是导致慢性持续感染的主要原因,这种病毒大多来自母亲,也可来自父亲或其他儿童,主要经血感染,感染后由于幼儿兔疫系统尚未成熟,故病毒在肝细胞中繁殖而不被清除,种现象医学上称免疫耐受。

如此感染可持续10年左右,机体免疫系统逐年成熟后,一般在13-23岁,成熟的免疫细胞识别了感染病毒的肝细胞,于是出现了清除这些受感染扦细胞的反应,这种清除过程,既清除了病毒,又破坏了肝细胞,因此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升高,通常我们就说是患了肝炎,实际上这种肝炎病毒是幼儿时感染的,只是在成年时出现了清除反应。

医学专家们发现,由于清除过程非常复杂和困难,因此机体往往是反复清除,如此可持续数年至数十年,其中30%-40%的人,由于感染较轻,自身的清除能力较强,通常在25-30岁以前不治自愈,可以完全没有症状,甚至不被发现而康复。另有30%-40%的人,则由于机体反复清除病毒的反应,使肝组织反复受损,反复修复,相当于患了几次、几十次的肝炎,自然肝脏留下了不少“瘢痕”,即通常我们所说的肝脏有了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届时肝脏的清除反应慢慢趋向静止。所以尽管肝脏有损害,但可以没有明虽症状,很多人没有发现自己有病,而肝胆的B超检查和组织学检查,则可清楚见到他们的肝脏已经有明显的纤维化改变,还有20%左右的人则由于感染较重,病毒发生了变异,机体的清除反应不力或发生异常,使机体清除病毒的反应持续不断的发展,在肝脏纤维化基础上肝病变继续加重,出现肝脏重度的纤维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肝硬化。再发展则出现黄疽、腹水、出血、昏迷、尿少,即我们常说的肝硬化后失去了代偿能力。这自然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后果,大多数人届时已40岁有余,但在我们诊治的病人中有的仅十几岁,可见其发展也可快可慢。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