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幼年息肉的治療方法

发布日期:2014-10-15 13:52:17 浏览次数:1600

幼年性息肉的肉眼形態多是有蒂的,只有很小的息肉無蒂。蒂多細長,不含肌肉成分。

開始腸黏膜呈慢性炎變而有局限性肉芽增生,漸漸增大形成1cm左右直徑的息肉,少數小於1cm,息肉頭部多呈球形,表面光滑或呈結節狀,也可有分葉現象,表面光滑或呈結節狀紅色,隨腸蠕動的牽拉息肉根部逐漸形成黏膜蒂,最後隨腫物的增大而蒂變細,直至血運供應不足或蒂扭轉,息肉糜爛、壞死、脫落而自愈(常需1年以上)。

組織學上息肉是黏膜病變,包括擴張的充滿黏液的彎曲的囊腺和在突起的固有層中的炎性細胞。腺體含有分化良好的黏液細胞,間質明顯增寬,內有豐富的結締組織,其中含大量的血管和炎性細胞,有時也含少量平滑肌細胞。偶然可發現由於擴張的腺體破裂為基質而引起的異物巨細胞反應。

病理切片可見黏膜上皮細胞及纖維組織增生,同時有慢性炎症浸潤。

多數病理學家認為幼年性息肉是錯構瘤,由於部分腺體擴張形成囊狀,內有大量黏液瀦留,故又稱瀦留性息肉。一般認為其不屬於腫瘤性息肉,因而不發生癌變。

但近期的報導表明,幼年性息肉中可在部分區域出現腺瘤的改變,這些腺瘤成分和上皮的增生可能引起癌變。息肉受糞便的損傷、刺激,經常發炎及小量出血。

幼年息肉的症状

一、臨床表現:

病兒排便時一般無何痛苦,無里急後重症状。低位或有長蒂的息肉,排便時可將其推出肛門外,於肛門處可見一紅色肉球,如不及時將息肉送回,可發生嵌頓而脫落和出血。該病由於出血量不多,小兒很少有明顯的貧血。

是小兒直腸及結腸息肉的主要症状,便血發生在排便終了時,一般多在糞便的表面有一條狀血跡,呈鮮紅色,不與糞便相混,量較少,少數病例便後自肛門滴數滴鮮血。

由於息肉脫落引起大量出血者罕見。當息肉表面有繼發感染時,除便血以外尚有少量黏液。有時在糞便的血跡處,可見一條狀壓痕,為息肉壓迫糞便所致。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個局限在結腸粘膜和粘膜下層的疾病。這與結腸克隆病的腸壁內炎症性變化有鮮明區別,後者在肉芽腫樣炎性過程中腸壁各層均受累。但潰瘍性結腸炎時所見的病理變化是非特異性的,也可在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和淋菌性結腸炎中見到。

排便次數增多,便稀薄,除有血液外尚有大量黏液和膿,並有里急後重感。

直腸指診偶爾也摸到多數息肉樣腫物,乙狀結腸鏡檢在直腸乙狀結腸壁可見到散在的潰瘍面。

幼年息肉的併發症

約1/3患兒可並發貧血,偶可至大量便血、直腸脫垂,有蒂大息肉偶爾並發腸套疊,亦有可引起腹瀉者。

為直腸黏膜、肛管、直腸全層和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而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疾病。各種年齡層均可發病,但多發於幼兒、老年人、久病體弱及身高瘦弱者。而女性因骨盆下口較大及多次分娩等因素,發病率高於男性。該病以直腸黏膜及直腸反覆脫出肛門外並伴隨肛門鬆弛為主要特點。

直腸脫垂的常見症状有大便排不盡;肛門部下墜;下腹脹痛;尿頻直腸脫垂指肛管、直腸,甚至乙狀結腸下端向下移位。只有粘膜脫出稱不完全脫垂;直腸全層脫出稱完全脫垂。如出部分在肛管直腸內稱為脫垂或內套疊;脫出肛門外稱外脫垂。

直腸脫垂常見於兒童及老年,在兒童,直腸脫垂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可在5歲前自愈,故以非手術治療為主。

腸套疊是指一段腸管套入與其相連的腸腔內,並導致腸內容物通過障礙。常套疊占腸梗阻的15%~20%。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腸套疊多發生於嬰幼兒,繼發性腸套疊則多見於成人。絕大數腸套疊是近端腸管向遠端腸管內套入,逆性套疊較罕見,不及總例數的10%。

腹痛為早期出現的症状,其特點是平素健康的嬰兒,無任何誘因而突然發生劇烈的有規律的陣發性腹痛。患兒表現陣發性哭鬧不安、屈腿、面色蒼白。每次發作約10~20分鐘,以後安靜入睡,或玩耍如常,約數十分鐘後又突然發作,其症状如前。

幼年息肉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一、預防: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