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型超声心动图(ME)描述
9096人浏览M型超声心动图(ME)
M型超声诊断仪(也称超声心动图仪)能将人体内某些器官的运动情况显示出来,主要用于心脏血管疾病的诊断。探头固定地对着心脏的某部位,由于心脏规律性地收缩和舒张,心脏的各层组织和探头之间的距离也随之改变,在屏上将呈现出随心脏的搏动而上下摆动的一系列亮点,当扫描线从左到右匀速移动时,上下摆动的亮点便横向展开,呈现出心动周期中心脏各层组织结构的活动曲线,即M型超声心动图。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性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肌病,放射性心脏损害,肥胖性心肌病,糖尿病心肌病,淀粉样变心肌病,尿毒症性心肌病,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勒夫勒心内膜炎,心源性休克,腹主动脉缩窄,β受体亢进症,阿-斯综合征,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心血管损害,老年性心瓣膜病,三尖瓣闭锁不全,主动脉瓣闭锁不全,肺动脉高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心脏转移瘤,左房恶性黏液瘤,右心房与下腔静脉平滑肌瘤,心脏横纹肌瘤,心脏黏液瘤,先天性心包缺如或缺损,难治性心力衰竭,舒张性心力衰竭
心脏杂音,心脏震颤,心脏增大,心音异常,三尖瓣下移,身体的低垂部位水肿,口唇青紫,淋巴结充血,卵圆窝未闭,多音律心音,不稳定性心绞痛,低射血分数,皮温降低,心瓣膜病变,右心衰竭,突发的右侧心衰,淤血性心衰,突发的左心衰竭,回盲瓣功能不全,掌骨指数及指骨指数均增大,拇指仅存软组织而无骨骼,主动脉窦破裂,颜面的火焰状母斑,指或趾甲下裂片状出血,指端出现Osler结节,病理性Q波,小颌,心包积液体征,厥心痛,气息异常,恶心与呕吐,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心悸,室性早搏
无禁忌症,对人体无副作用。注意检查时,放松心情,配合医生检查。
正常: 左房内径 男26.77±2.96mm; 女27.31±2.33mm; 左室内径 舒张末期 男49.10±9.80mm; 女43.30±4.20mm; 收缩末期 男28.60±5.20mm; 女28.80±5.40mm; 右房内径 男14.0(6.8~28.33)mm; 女13.9(5.5~21.2)mm; 左室流出道内径 男28.6±4.1mm; 女27.2±3.3mm; 右室流出道内径 男28.9±2.4mm; 女28.2±2.2mm; 主动脉根部内径 男27.1±2.6mm; 女26.2±1.9mm; 左室后壁厚度收缩末期 男14.4±2.0mm; 女12.3±1.8mm; 舒张末期 男9.1±1.1mm; 女9.0±1.1mm; 室间隔厚度 男9.85±0.30mm; 女9.32±1.20mm; 右室壁厚度 男4.4±0.4mm; 女4.1±0.6mm; 左室后壁振幅 男12.0±1.6mm; 女10.8±1.4mm; 主动脉根部上升速度 男41.2±6.6mm/s; 女34.4±8.9mm/s; 主动脉根部下降速度 男72.0±6.7mm/s; 女60.3±3.9mm/s; 每搏做功指数 男47.2±4.7ml/m2; 女45.3±4.8ml/m2; 均值46.5±4.87ml/m2; 射血分数 男68±4.8%(0.684±0.048); 女68.8±4.5%(0.668±0.045); 均值68.5±4.7%(0.685±0.047); 二尖瓣口面积4~6cm2; 主动脉瓣口面积2.5~3.5cm2; 三尖瓣口面积?10cm2; 肺动脉瓣口面积2.5~3.5cm2。 异常: 患者出现心脏杂音, 心音异常, 三尖瓣下移, 身体的低垂部位水肿, 口唇青紫,淋巴结充血,多音律心音,不稳定性心绞痛,低射血分数,皮温降低,心瓣膜病变,右心衰竭,突发的右侧心衰,淤血性心衰等情况。 导致该异常结果可能疾病为: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性心肌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肌病 放射性心脏损害 肥胖性心肌病
1.仪器调节方法 深度比例常用1∶2,幼儿1∶1。光点扫描时间4s或5s,须放大观察时用2s或2.5s,弧形扫查时用8s或10s。心电、心音与心动同时应用时,必须调至三者同步。 2.部位及一般检查方法 与二维超声心动图相同,先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然后用取样线转换为M型超声心动图。 3.心脏各部分检查方法 (1)4区(心底部)检查方法:4区~2b区均以胸骨左缘左室长轴断面图为基础。 ①4区的取样线通过主动脉、左房,解剖结构自前至后(示波屏为自上而下)为胸壁及右室前壁(无运动之回声),右室流出道、主动脉根部(前壁、后壁两条平行运动回声,收缩期向前,舒张期向后,主动脉腔内有主动脉瓣回声,收缩期开放,舒张期关闭),左房腔及左房后壁。 ②测量法及观察内容:有主动脉瓣回声为主动脉根部标准部位。 A.测主动脉根部舒张末期(指同步显示之心电Q波开始处,下同)的内径,即从主动脉根部前壁回声上缘到后壁回声上缘。主动脉壁增厚或夹层动脉瘤应分别测量外径及内径。 B.测主动脉瓣开放幅度,即右冠状动脉瓣(上瓣)回声下缘到无冠状动脉瓣(下瓣)回声上缘之垂直距离。 C.分别测左房收缩及舒张末期内径,即在心电T波与R波对应点主动脉根部向前运动达顶点处,从主动脉后壁回声下缘至左房后壁回声上缘之垂直距离。④观察主动脉瓣回声有无增强、多重反射、绒毛状附着物,运动形态,左房腔有无异常回声团,回声团形态、大小、活动性与左房壁的关系及各种测量数据。 (2)3区(二尖瓣)检查法 ①取样线通过二尖瓣前瓣瓣尖,探及呈“M”形快速运动之二尖瓣前叶回声。从前到后的解剖结构为胸壁及右室前壁、右室腔、室间隔、左室流出道、二尖瓣前叶、左房后壁(或过渡区)。 ②测量法及观察内容: A.二尖瓣前叶运动幅度:二尖瓣曲线最低点(C点)之上缘到最高点(E点)之上缘之垂直距离(以下测幅度均同此法)。 B.二尖瓣前叶舒张早期关闭速度(EF速度)沿E至F段画一向下延长线,沿E点向右画一水平线,取相当1s之一段长度,在1s线末段画一向下垂直线,与EF延线相交于一点,测量此点以上之垂直线长度,即为EF速度(mm/s)。以下凡测回声速度,方法同此。 C.二尖瓣最大开放速度,即DE速度。 D.二尖瓣关闭速度,即AC段速度。 E.二尖瓣前叶A峰速度,即A点至C点之垂直距离。 F.二尖瓣前叶A峰/E峰比值,即A峰幅度/CE幅度。 G.左室流出道宽,二尖瓣前叶C点到室间隔左室面之距离。 H.观察二尖瓣回声(内容同主动脉瓣)。注意前叶后有无回声团,左室流出道内有无绒毛状回声。 (3)2a区(二尖瓣前后叶)检查法 ①取样线通过二尖瓣前后瓣的瓣尖,从前到后之解剖结构为:胸壁及右室前壁、右室腔、室间隔、左室腔,左室腔内有二尖瓣前后叶、左室后壁。 ②测量法及观察内容:二尖瓣前叶E峰到后叶E峰的距离,即二尖瓣前后叶间最大开放幅度;A峰到A峰的距离,即二尖瓣在舒张末期的开放幅度,如CD段向左房方向运动,测量CD段运动的幅度。观察二尖瓣前后叶有无异常运动。如收缩期、舒张期有无震动运动,后叶与前叶同向运动等。 (4)2b区(右室、室间隔、左室)检查法 ①取样线通过显示有二尖瓣腱索的左室,从前到后之解剖结构为:胸壁及右室前壁、右室腔、室间隔、左室腔(左室腔内有二尖瓣腱索或二尖瓣前叶片断回声)、左室后壁。 ②测量法及观察内容: A.右室内径:测舒张末期右室前壁内膜回声下缘至室间隔右室面回声下缘之垂直距离。如室隔肥厚,应测右室前壁与室隔右室面间的距离。 B.室间隔的测量: a.厚径,包括舒张末期厚径和收缩末期(室间隔收缩期向下运动达顶峰处)之厚径,均为右室面回声上沿至左室面回声上沿之垂直距离。可用下述公式计算收缩期厚径增加率:(收缩期厚径-舒张期厚径)×100/舒张期厚径。 b.收缩运动幅度:舒张期至收缩期室间隔向下运动之幅度。 c.收缩速度:室间隔收缩期向下运动回声之速度。 C.左室: a.舒张末期内径:即舒张末期,室间隔左室面回声上缘至左室后壁心内膜回声上缘的垂直距离。 b.收缩末期内径,即左室后壁收缩期向前运动达顶峰处心内膜回声上缘至室间隔左室面回声下缘之垂直距离。 D.左室后壁: a.收缩期运动幅度,即心内膜回声于收缩期开始向前运动至达顶点之垂直距离。 b.收缩期最大运动速度,即心内膜回声于收缩期向前运动的速度。 c.舒张期最大运动速度,即心内膜于舒张期从向前运动顶点转向后运动至最低点的速度。 d.厚径,即测舒张末期时后壁心内膜回声上缘至心外膜回声上缘之距离。 E.观察内容为室间隔,左室后壁运动形态,前、后心包区有无无回声区,左室内于舒张期有无异常云絮状回声团,各种测量数据。探及心尖部时,可见左室腔小,其内仅有乳头肌回声,无二尖瓣及腱索者为1区,以观察左室有无扩大。 (5)5区(三尖瓣)检查法: ①以胸骨旁右室流入道长轴图、主动脉短轴图、胸骨旁或心尖四心腔图为基础,取样线通过三尖瓣前瓣,从前向后之解剖结构为:胸壁及右室壁、右室腔、三尖瓣前叶、右房。 ②测量法及观察内容:与二尖瓣前叶所测部位及观察内容相同。 (6)区(肺动脉瓣)检查法 ①以胸骨旁右室流出道长轴图、肺动脉分叉长轴图为基础,取样线通过肺动脉瓣,从前到后的解剖结构为:胸壁及右室前壁、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瓣。 ②测量法:舒张期e~f速度,右房收缩引起之a波深(幅度),肺动脉瓣开放速度(b~c速度),开放幅度(b~c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