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铜(Cu2+,Cu)描述
7623人浏览血清铜(Cu2+,Cu)
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许多酶的重要组成成分。铜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低于正常值时:病理性降低: (1)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因体内α—球蛋白缺乏,血清结合铜的能力降低,使游离铜进人组织沉积; (2)Menke卷发综合征:先天性肠道吸收铜障碍,铜在组织中分布不平衡,血清、尿、肺、毛发、脑和肝中含量低,...详细
正常值:男:11.0~24.0μmol/L(70~152μg/dl); 女:12.6~24.4μmol/L(80~155μg/dl)。
高于正常值时:病理性升高: (1)急性和慢性感染,急性和慢性白血病等; (2)肿瘤,如淋巴瘤、何杰金病等; (3)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镰刀状红细胞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等; (4)其他疾病,如...详细
先天性眼球震颤,运动障碍疾病,肝豆状核变性伴发的精神障碍,小儿神经白塞综合征,小儿肝豆状核变性,小儿铜缺乏症综合征,小儿营养不良性消瘦,霍奇金淋巴瘤,黄疸
发烧,角膜混浊,心悸,血压高,紫绀,色素异常,疲劳,头痛,食欲异常,糖尿,消瘦,恶心与呕吐,腹水,腹痛,心脏杂音,肝肿大,腹部肿块,脾肿大,关节疼痛,心音异常,视力障碍,淋巴结肿大,脊柱和四肢畸形
增高:(1)急性铜中毒,由误服铜盐(如硫酸铜)或食用“铜锈”的铜器皿储放食物,引起化学性胃肠炎时血清铜增高。 (2)肝内、外胆汁淤滞,如肝硬化、肝转移癌或其他恶性肿瘤等,血清铜及铜蓝蛋白均增高。 (3)各种感染、贫血、心肌梗死、白血病、淋巴瘤、风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降低:见于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铜蓝蛋白降低)、营养不良、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肾病综合征、卷发综合征、烧伤等所致低蛋白血症均可使血清铜降低。
正常值: 男:11.0~24.0μmol/L(70~152μg/dl); 女:12.6~24.4μmol/L(80~155μg/dl)。 高于正常值:病理性升高: (1)急性和慢性感染,急性和慢性白血病等; (2)肿瘤,如淋巴瘤、何杰金病等; (3)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镰刀状红细胞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等; (4)其他疾病,如血红蛋白沉着症、肝之变、甲亢、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导致该异常结果可能疾病为: 先天性眼球震颤 运动障碍疾病 黄疸 霍奇金淋巴瘤 低于正常值:病理性降低: (1)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因体内α—球蛋白缺乏,血清结合铜的能力降低,使游离铜进人组织沉积; (2)Menke卷发综合征:先天性肠道吸收铜障碍,铜在组织中分布不平衡,血清、尿、肺、毛发、脑和肝中含量低,肾、脾、十二指肠、胰的含量高,肾皮质铜的含量特别高; (3)低蛋白血症:如恶性营养不良、吸收不良、肾病综合征等; (4)其他疾病:如婴儿口炎性腹泻、婴儿自发性低蛋白症、烧伤等。 导致该异常结果可能疾病为: 小儿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伴发的精神障碍 小儿铜缺乏症综合征 小儿神经白塞综合征
空腹12小时取静脉血。 本方法线性可至79μmol/L。超过此浓度,用双蒸水做倍比稀释后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