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锌(Zn)描述
14434人浏览血清锌(Zn)
锌是人体主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许多辅酶的构成,在生长、智力发育和维持机体免疫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低于正常值时:降低: ①肝胆疾病:肝硬化、急慢性肝炎、阻塞性黄疸等。 ②血液疾病:多种贫血(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白血病(ALL、CLL)、多发性骨髓瘤等。 ③恶性肿瘤抅:癌瘤、肉瘤、恶性淋巴瘤、转移癌等。...详细
正常值: 比色法: 7.65~22.95μmol/L; FL、原子吸收法:11.6~23.0μmol/L。
高于正常值时:增高: ①血液疾病: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细胞增多症等。 ②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③循环系统疾病:原发性高血压病。 ④其他:X线照射后、口服锌、锌中毒等。
小儿营养不良性消瘦,小儿肠病性肢端皮炎,营养不良,锌缺乏病,小儿营养不良,骨肉瘤,甲亢,溶血性贫血,肝硬化
血压高,脓疱,结节,紫绀,溃疡,出汗异常,毛发异常,皮肤硬化,囊肿,感觉障碍,肌肉萎缩,肌性肌无力,食欲异常,消瘦,恶心与呕吐,腹水,便血,腹痛,心脏杂音,肝肿大,腹部肿块,脾肿大,心音异常,腹胀,微量元素缺少,吞咽困难,淋巴结肿大,心悸,水肿,发烧
一、抽血前的注意事项 1、抽血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 物,避免大量饮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2、体检前一天 的晚八时以后,应禁食,以免影响第二天空腹血糖等指标的检测。 3、抽血时 应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增加采血的困难。 二、抽血后应注意 1、抽血后需在针孔处进行局部按压3-5分钟,进行止血。注意:不要揉,以免造成皮下血肿。 2、按压时间应充分。 各人的凝血时间有差异,有的人需要稍长的时间方可凝血。所以当皮肤表层看似未出血就马上停止压迫,可能会因未完全止血,而使血液渗至皮下造成青淤。因此按压时间长些,才能完全止血。如有出血倾向,更应延长按压时间。 3、抽血后出现晕针症状如:头晕、眼花、乏力等应立即平卧、饮少量糖水,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体检。 4、若局部出现淤血,24小时后用温热毛巾湿敷,可促进吸收。
正常值: 比色法: 7.65~22.95μmol/L; FL、原子吸收法:11.6~23.0μmol/L。 高于正常值:增高: ①血液疾病: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细胞增多症等。 ②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③循环系统疾病:原发性高血压病。 ④其他:X线照射后、口服锌、锌中毒等。 导致该异常结果可能疾病为: 溶血性贫血 甲亢 低于正常值:降低: ①肝胆疾病:肝硬化、急慢性肝炎、阻塞性黄疸等。 ②血液疾病:多种贫血(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白血病(ALL、CLL)、多发性骨髓瘤等。 ③恶性肿瘤抅:癌瘤、肉瘤、恶性淋巴瘤、转移癌等。 ④心脏疾病:心肌梗死、心内膜炎等。 ⑤消化道疾病:炎症性肠疾病,胃溃疡、直肠溃疡、肠瘘等。 ⑥肾脏疾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⑦神经系疾病:重症肌无力症、多发性神经炎、中枢神经变性疾病等。 ⑧内分泌疾病:艾迪生病、Simons病、黏液性水肿等。 ⑨感染性疾病:急慢性感染性疾病。 ⑩皮肤疾病:Hansen病、寻常性白斑、肠性肢端皮肤炎等。 导致该异常结果可能疾病为: 小儿肠病性肢端皮炎 锌缺乏病 小儿营养不良 骨肉瘤
比色法检测本法线性范围可达到500μg/dl(76.8μ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