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凝集功能试验描述
3362人浏览血小板凝集功能试验
生理情况下,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具有黏附成血小板粒或块的功能称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方法称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常用比浊法。
低于正常值时:血小板聚集率减低: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贮藏池病、May-Hegglin异常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尿毒症、肝硬化、维生素B12缺乏症、血小板抑制药等。
高于正常值时:血小板聚集率增高: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先天性紫癜性心脏病、高β脂蛋白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瓣膜、口服避孕药、吸烟等。
前房积血与青光眼,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老年人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小儿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小儿血小板无力症,挤压综合征
血小板减少,血液改变,高粘滞综合征,肌衄,血瘀阻络
2′A:2min幅度;4′A:4min幅度;MA:最大幅度;TMA:达到最大幅度的时间;T50%:达到1/2最大幅度的时间,Dt(延滞时间):指第一波末到第二波起始的时间;S(斜率):第一波上升弧度切线与水平基线的夹角。 (1)采血:采血要顺利,避免反复穿刺而将组织液抽到注射器内,或混入气泡。 (2)时间:实验应在采血后3~4h内完成,时间过长会降低血小板的聚集强度和速度。 (3)温度:采血后的标本应放在15~25℃室温下为宜,低温会致使血小板激活。 (4)血浆pH值:血浆pH值6.8~8.5可获得最佳聚集效果,pH值小于6.4或大于10.0,聚集受到抑制或消失。 (5)抗凝剂:聚集作用随血浆枸橼酸枸橼酸钠浓度的降低而增高,故贫血时应加入较正常者为多的抗凝剂。乙二胺四乙酸和肝素不宜作抗凝剂。 (6)药物: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肝素和口服抗凝剂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作用可持续1w。 (7)PRP中混有其他物质:混有红细胞、溶血、血脂过高等因素可降低透光度,掩盖血小板聚集变化。 (8)接触表面:用未涂硅的普通试管或吸管,可影响血小板聚集,甚至使原来正常者出现异常结果。 (9)诱导剂:ADP配制成溶液后宜在-20℃冰箱贮藏,一般半年内不会降低活性;应用肾上腺素时应避光。
正常值: 暂无相关资料 高于正常值:血小板聚集率增高: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先天性紫癜性心脏病、高β脂蛋白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瓣膜、口服避孕药、吸烟等。 低于正常值:血小板聚集率减低: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贮藏池病、May-Hegglin异常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尿毒症、肝硬化、维生素B12缺乏症、血小板抑制药等。
(1)用硅化或塑料注射器从肘静脉顺利取血4.5ml,注入含0.129mol/L枸橼酸钠0.5ml的硅化离心管中。 (2)以1000r/min,离心10min,小心取出上层血浆(PRP),计数血小板并调至250×109/L。 (3)将剩余血液以3000r/min,离心20min,上层较为透明的液体即为PPP,调节血小板至(10~20)×109/L。 (4)将PRP标本放入测定孔调节透光度为10%,并加搅拌磁棒,在37℃预热3min。 (5)在PRP中加入诱导剂,同时开始搅拌(1000r/min),记录聚集波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