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榧(粗榧,血榧,木榧)描述
10952人浏览木榧(粗榧,血榧,木榧)
木榧分布长江以南及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花期三月至四月。种子翌年十月成熟。味甘。性温。入脾、胃二经。
硫胺素(mg)=0.03,核黄素(mg)=0.18,烟酸(mg)=0.70,钾(mg)=280.00,硒(mg)=0.42,钠(mg)=5.10,磷(mg)=182.00
煎汤内服,或炒熟食。治食积,驱蛔虫。 香榧果仁中所含的四种脂碱对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对治疗和预防恶性程度很高的淋巴肉瘤有益。传统中医药学认为,榧子具有消除疳积、润肺滑肠、化痰止咳之功能,适用于多种便秘、疝气、痔疮、消化不良、食积、咳痰症状。榧子可以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病,如小儿蛔虫、蛲虫、钩虫等,其杀虫能力与中药使君子相当。香榧中脂肪酸和维生素E含量较高,经常食用可润泽肌肤、延缓衰老。食用榧子对保护视力有益,因为它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等有益眼睛的成分,对眼睛干涩、易流泪、夜盲等症状有预防和缓解的功效。
哪些体质的人适宜吃木榧?(测一测你的体质)健康体质平和质 哪些体质的人不适宜食用木榧?(测一测你的体质)特禀体质 食用禁忌 煎汤内服,或炒熟食,不能生食。 榧子不要与绿豆同食,否则容易发生腹泻。榧子性质偏温热 ,多食会使人仙热上火,所以咳嗽咽痛并且痰黄的人暂时不要食用,因为食用榧子有饱腹感,所以饭前不宜多吃同,以免影响正常进餐,尤其对儿童更应注意。榧子有润肠通便的作用,本身就腹泻或大便溏薄者不宜食用。
知名产区:木榧分布长江以南及湖北、四川、陕西、甘肃 怎么辨别木榧的好坏? 常绿小乔木,高2~5米,有时可达15米。 叶螺旋状着生,2列;线形,通常直,稀微弯,长2~5厘米,宽3~4毫米,先端微急尖或有短尖头,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近无柄,下面具2条白色气孔带。 雄球花6~7数聚生成头状,径约6毫米,梗长约3毫米;每雄球花基部有1苞片,雄蕊4~11,花丝短,通常具3花药;雌球花通常2~6个胚珠发育成种子。 种子椭圆状卵形、卵圆形或近圆形,长1.8~2.5厘米,外种皮带紫色。
食积胃病,痰厥,痰积,小儿食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老年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儿胆道蛔虫症,疝气,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管肉瘤,蛔虫病,钩虫病,痔疮,肠道蛔虫,胆道蛔虫病,蛲虫病
习惯性便秘,脾胃虚弱,小儿便秘,老人便秘,继发性便秘,痉挛性便秘,食积口臭,消化不良,流泪,夜盲,咳痰,视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