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姜(风姜,小良姜,高凉姜,良姜,蛮姜,佛手根,海良姜)描述
1777人浏览高良姜(风姜,小良姜,高凉姜,良姜,蛮姜,佛手根,海良姜)
高良姜,别名小良姜,又名徐闻良姜,药学名Alpiniaofficinarum Hance,为姜科植物,是一种热带多年生长的山姜属食药兼用的植物资源。追溯高良姜的历史,高良姜始载于《名医别录》。因出于古高凉郡 (今广东省湛江、茂名一带) 故名高凉姜,后因谐音而讹称为高良姜。
高良姜(风姜,小良姜,高凉姜,良姜,蛮姜,佛手根,海良姜)营养成分
硒(mg)=0.56,钠(mg)=15.00,磷(mg)=25.00,钾(mg)=295.00,锰(mg)=3.20,铜(mg)=0.14,锌(mg)=0.34
高良姜(风姜,小良姜,高凉姜,良姜,蛮姜,佛手根,海良姜)的性质
温
高良姜(风姜,小良姜,高凉姜,良姜,蛮姜,佛手根,海良姜)五味
辛
高良姜(风姜,小良姜,高凉姜,良姜,蛮姜,佛手根,海良姜)热量
170.00大卡(千焦)/100克
高良姜(风姜,小良姜,高凉姜,良姜,蛮姜,佛手根,海良姜)功效
高良姜(风姜,小良姜,高凉姜,良姜,蛮姜,佛手根,海良姜)食疗价值
芳辣温散。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主治脘腹冷痛,呕吐呃逆,泄泻痢疾,寒疝,脚气,噎膈。 1. 杨士瀛:噫逆胃寒者,高良姜为要药人参、茯苓佐之,为其温胃,解散胃中风邪也。 2.《本草汇言》:高良姜,祛寒湿、温脾胃之药也。若老人脾肾虚寒,泄泻自利,妇人心胃暴痛,因气怒、因寒痰者,此药辛热纯阳,除一切沉寒痼冷,功与桂、附同等。 3.《本草新编》:良姜,止心中之痛,然亦必与苍术同用为妙,否则有愈有不愈,以良姜不能去湿故耳。 4.《本经逢原》:良姜。寒疝小腹掣痛,须同茴香用之:产后下焦虚寒,瘀血不行,小腹结痛者加用之。 5.《本草求真》:良姜,同姜、附则能入胃散寒;同香附则能除寒祛郁。若伤暑泄泻,实热腹痛切忌。此虽与干姜性同,但干姜经炮经制,则能以去内寒,此则辛散之极,故能以辟外寒之气也。 6.《本草正义》:良姜大辛大温,洁古谓辛热纯阳,故专主中宫真寒重症。 7.《别录》: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8.《药性论》:治腹内久冷,胃气逆、呕吐。治风,破气,腹冷气痛;去风冷痹弱,疗下气冷逆冲心,腹痛、吐泻。 9.《本草拾遗》:下气,益声。煮作饮服之,止痢及霍乱。 10.《日华子本草》:治转筋泻痢,反胃呕食,消宿食。 11.《本草图经》:治忽心中恶,口吐清水者,取根如骰块,含之咽津,逡巡即瘥;若(口中)臭亦含咽,更加草豆蔻为末,煎汤常饮之佳。 12.《珍珠囊》:温通脾胃。 13.《滇南本草》:治胃气疼,肚腹疼痛。 14.《纲目》: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癖,除瘴疟。 15. 姚可成《食物本草》:去白睛翳膜,补肺气,益脾胃,元气。 16.《本草求原》:治脚气欲吐,目卒赤,头痛,风冷痹痛。 17.《广东中药》:治寒疝湿痹。
高良姜(风姜,小良姜,高凉姜,良姜,蛮姜,佛手根,海良姜)注意事项
高良姜对哪些病有辅助治疗的作用?(按更详细疾病搜索食品)痢疾,痛经,脚气,冻疮 哪些体质的人适宜吃高良姜?(测一测你的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瘀血体质 哪些疾病的患者不适宜食用高良姜?高血压,痔疮 哪些体质的人不适宜食用高良姜?(测一测你的体质)湿热体质,阴虚体质 食用禁忌 阴虚有热者禁服。高血压、痔疮患者不适宜吃。
高良姜(风姜,小良姜,高凉姜,良姜,蛮姜,佛手根,海良姜)辨别好坏
知名产区:广东湛江的徐闻、广东惠阳、东莞等县市,广 生成过程拣净杂质,水洗,稍浸,捞出,润透,切片,晾干。野生的多在5月以前采挖,此时雨量少, 易于干燥。 《纲目》:高良姜,红豆蔻,并宜炒过入药,亦有以姜同吴茱萸、东壁土炒过入药用者。 怎么辨别高良姜的好坏? 性状鉴别 根茎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枝,长4-9cm,直径1-1.5cm。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密纵皱纹及灰棕色波状环节,节间长0.5-1cm,下面有圆形根痕。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纤维,内皮层环较明显,散有维管束点痕。气香,味辛辣。以分枝少、色红棕、香气浓、味辣得为佳。 与附子、干姜的鉴别 皆为辛热之品,均能温里散寒,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 附子:有毒,其温里散寒、回阳救逆之力较强,为温里散寒之要药、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并善于补火助阳,善治肾阳、脾阳、心阳虚证;以及寒湿痹痛等证,以治中下二焦之里寒证为主。 干姜:用于暖脾阳,偏治脾寒腹痛泄泻。又能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治亡阳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以及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等症。 高良姜:则长于散胃寒,善治胃寒冷痛,以及寒凝气滞,噫气呕吐等症。
高良姜(风姜,小良姜,高凉姜,良姜,蛮姜,佛手根,海良姜)适宜疾病
小儿泄泻,伤食泄泻,脾虚泄泻,呕吐,寒湿泄泻,阿米巴痢疾,疝气,脚气,细菌性痢疾
高良姜(风姜,小良姜,高凉姜,良姜,蛮姜,佛手根,海良姜)适宜症状
湿性脚气,头痛并呕吐,打嗝,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