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 描述
331人浏览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
隐窝或肛乳头受粪块等损伤后,细菌即由伤口侵入,使隐窝及乳头发炎。隐窝底有分枝很多的腺体组织,使炎症不易自行吸收,反而顺腺体沿着肛门直肠周围各部的肌间隙向外扩散,形成各处脓肿。肛管直肠周围共有5个外科解剖间隙,以肛提肌为界,上有两个骨盆直肠间隙和一个直肠后间隙,下有两个坐骨直肠间隙。在这些间隙中均可形成脓肿,也可在直肠粘膜下或肛周皮肤内或皮下形成脓肿[图1]。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如不及时切开引流,可自行穿破进入直肠、膀胱、阴道或坐骨直肠间隙;坐骨直肠间隙脓肿也可绕过肛管前或后穿入对侧;直肠后间隙脓肿可穿入腹腔或坐骨直肠间隙。
注意事项: 1.波动不明显的深部脓肿切开前,必须再次穿刺抽脓,以便了解脓腔方位和深度。必要时穿刺针可不拔出,直接沿针头刺入部位切开,并用止血钳顺针头方向及深度插入脓肿。 2.手指探查脓腔大小,分开腔内纤维间隔时,不能使用暴力,以免误将神经、血管当作纤维间隔撕断,发生出血,引起感染扩散,甚至发生败血症等并发症。
第1步(一)肛周皮下脓肿切开引流术 截石位或侧卧位。在肛周脓肿处作放射形切口,长度与脓腔大小相当。切开皮肤后,用止血钳钝性分离,进入脓腔,排出脓液。然后,用手指伸入脓腔探测大小,并将脓腔中纤维间隔分开(如肛门外括约肌皮下组有碍引流时,可将其切断,但勿损伤其深层)。按需要扩大切口后,将切口边缘皮肤剪去少许,使引流通畅。最后清除腔内坏死组织,脓腔内置凡士林纱布引流。为了避免日后形成瘘管,切开脓肿后,应寻找发炎的隐窝(即内口),将其与切口之间的组织切开,通畅引流。如内口在肛管直肠环以上者,则不切开,以分期手术为宜,可用丝线穿过内口待2~3周后瘘管形成时再行切开。 第2步(二)直肠粘膜下脓肿切开引流术 脓肿位于直肠上部者,不必麻醉;脓肿靠近齿线者,因痛觉敏感,宜用局麻或鞍麻。插入肛门拉钩,发现脓肿后,在脓肿隆起处用尖刃刀刺破粘膜,排尽脓液。再用止血钳纵行钝性扩大切口(与脓腔大小相等),清除坏死组织,不放引流。 第3步(三)坐骨直肠间隙脓肿切开引流术 在有波动的部位,作一前后直切口或略呈弧形切口。切口尽可能靠近肛门,但又至少离肛门2.5cm,以免损伤肛门括约肌。切开皮肤后,用止血钳钝性分入脓腔,将脓液排出。伸入示指,探查脓腔范围,分开脓腔中纤维间隔,根据脓肿范围,向前后方向扩大切口。坐骨直肠间隙能容纳60~90ml脓液,如术中排出脓液超过90ml时,应考虑已与对侧坐骨直肠间隙或其上方的骨盆直肠间隙相通,确诊后须分别引流。修剪凸出的伤口边缘。止血后放入凡士林纱布条引流。 第4步(四)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切开引流术 操作大致与坐骨直肠间隙脓肿切开引流术相同,但切口须偏向肛门后外侧,距肛门缘2.5cm前后方向切开。当止血钳插入坐骨直肠间隙后,用左手示指插入直肠,引导止血钳向深处探入。当止血钳抵达肛提肌时,可感到肌力,用钳尖穿过肛提肌后,继续插进1cm左右,即有脓液流出[图5 ⑴]。再张开止血钳,扩大肛提肌上的引流口。待脓液排尽后,切除创缘两侧凸出边缘,在脓腔内置一香烟引流。 第5步(五)直肠后间隙脓肿切开引流术 在肛门后外侧切开后,用手指在直肠内引导,用止血钳向后、内方分离,进入脓腔,排出脓液。分开止血钳扩大引流口后,置香烟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