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痔并发感染,甚至出现水肿、溃疡、坏死、血栓时,组织脆弱,术中不易缝合,术后缝线也易脱落引起出血,手术区可因感染而增加瘢痕,引起肛管狭窄,应在感染消退后才作手术。 2.因门静脉高压、心力衰竭或下腔静脉受压引起的肉痔,不应切除。 3.妊娠期和月经期不宜手术。
注意事项: 1.上端缝扎可以减少出血,但进针不应太深,以免损伤括约肌。 2.肠线结扎线头宜留长些(1cm),以免滑脱出血。 3.每次手术切除不要多于3处,以免术后瘢痕狭窄。 4.作放射状皮肤切口的是为了防止水肿,如术后有感染时还有利引流。切口可略深些(勿切断括约肌)、长些、窄些。
第1步1.体位、消毒 截石位。垫高病人臀部,必须超出手术台边缘。用1∶1000新洁尔灭或0.75%吡咯烷酮碘消毒肛周皮肤,铺痔单。肛管直肠内也用上述药液棉球消毒数次。2.扩张肛管 术者以双手示指、中指涂液体石蜡,先伸一个示指入肛管,再将另一个示指背对背地伸入,逐渐分开左右两指扩张肛管,再依次放入中指扩张数分钟,使括约肌充分松弛。3.局部检查 检查痔核数目、大小、部位及有无动脉搏动,擦净双手。4.显露痔核 用组织钳夹住痔核下端皮肤向外牵拉,使齿线充分显露。5.切开皮肤、夹紧痔核基底部 将组织钳夹持的皮肤在齿线以下V形切开约2cm,尖端向外,用痔核钳或长弯止血钳在齿线以上,沿直肠纵轴夹紧提起的痔核基底部(注意不要夹住其他部位粘膜)。6.缝扎痔核上端血管 在痔核基底部上端,弯止血钳凸面尖端,触及动脉搏动处,用2-0肠线经粘膜下层缝扎一针,保留肠线勿剪断。7.切除痔核 沿止血钳凹面,在痔核基部切除痔核。8.缝合 将保留的肠线绕过止血钳作连续缝合(不缝皮肤切口),然后退出止血钳,边退边将缝线拉紧。最后,将内外端线头互相结扎。9.依同法逐个切除其余内痔。10.修剪皮缘,创面铺一层凡士林纱布,外面用干纱布覆盖。
并发症: 1、出血:内痔术后出血的原因有早期及晚期两种。前者由于线结不紧,滑脱所致;后者发生在术后7~10d左右,由于结扎处感染所致。由于肛管括约肌的作用,血液多向上反流入肠腔,而不流向肛门外,故临床上不能发现“染红敷料”的现象。因此这种“急性出血”常不易早期发现。 2、狭窄:细致的手术操作及早期肛管扩张,可以预防肛管狭窄。狭窄可在肛缘、齿线处或齿线。肛缘处狭窄主要由于肛缘的皮肤及粘膜切除过多,致伤口收缩造成肛缘狭窄。瘢痕处常伴有肛裂,由于排粪时造成撕裂所致。用手法及器械扩肛多无效,常需多次手术治疗。 3、尿潴留:尿潴留是痔或其他肛管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预防尿潴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