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关节包括3排关节,即桡骨与近排腕骨之间、近排与远排腕骨之间、远排腕骨与掌骨基底部之间的关节。临床常见的腕关节结核多累及全部关节,融合时也应包括全部3排关节。但如桡骨下端粉碎性骨折、舟状骨折引起的损伤性关节炎等,病变仅累及近端1~2排关节时,只需有限融合该排关节。这样可以保留腕关节的部分活动。术中对不需融合的关节,应注意避免损伤。
除一般择期手术的禁忌症以外,有下列情况者也应禁忌融合: 1.邻近关节已有骨性强直者,不宜作关节融合术。如髋关节融合后,其活动可由正常的腰椎及膝关节来代偿,以适应工作与生活活动的需要。若下腰椎或膝关节已经僵硬,髋关节融合将会给病人造成极大困难。 2.两侧肢体的相同关节中,一侧已有强直者,对侧不宜施行关节融合术。如髋关节两侧均融合,起、卧、行、坐均会有很大困难。 3.儿童关节软骨丰富,关节融合不易发生骨性融合,还容易损伤骨骺,影响生长发育;同时,
注意事项: 1.髋部手术出血较多,术中应准备各种止血用品(如电凝、骨蜡、止血粉等),并保证输液、输血通畅,以防休克。 2.髋关节的功能位一般是屈曲10°~15°、外展10°、中立旋转位,但对不同病情应分别处理。对病肢短的要相应增大外展角度(但不大于20°),这样,在行走时骨盆稍向病侧倾斜,可以改善跛行;如对侧髋关节也有脱位或半脱位,则外展角度不宜增大,以保持对侧髋关节的稳定性。再者,由于负重和肌肉的作用,髋关节融合后,多会有部分内收和屈曲增大,因此,固定的外展角度应比预定的要稍大一些,屈曲
第1步1.体位 仰卧位,病侧臀部及躯干用沙袋垫高45°。2.切口、显露 临床多用髋关节外侧切口,显露广,操作容易。切口从髂嵴前1/3开始,经髂前上棘下延至股骨大转子下,再弯向后侧至股骨后缘附图。切开皮肤、筋膜,分开缝匠肌及阔筋膜张肌间隙,从髂骨翼的外面骨膜下剥离阔筋膜张肌及臀中肌,平切口下缘切断阔筋膜,连同皮瓣向后翻开。然后,从大转子上切断臀中肌的止点并向后拉开,再在髋臼上缘将股直肌反折头贴骨向前剥离,向前拉开股直肌及髂腰肌,即可全部显露髂骨外面的前1/3、髋关节囊及股骨大转子。3.脱位和切除软骨面 切除关节囊和病灶以后,用盐水充分冲洗,再用髋臼凿分开股骨头及髋臼,切断圆韧带,同时内收、外旋下肢,使髋关节脱位(脱位时,切忌用暴力,以避免多呈废用脱钙的股骨发生骨折)。用纱布套过股骨颈拉向后外侧,维持在外旋位后,用骨凿凿除股骨头与髋臼相对应的软骨面。再用阴、阳锉修整,使两者能密切相合,以利愈合。用大量盐水冲洗伤口。4.关节外融合 将软骨面全部切除后,内旋、外展下肢,即可将股骨头复位于髋臼,由专人保持于功能位。将大转子作矢状面劈开,但基底部仍须保持与股骨相连。然后,在髋臼上缘凿一与大转子等宽的浅槽,将股骨颈上面凿成粗糙面。再从髂骨外面取下植骨片,其长度等于髋臼凿槽的顶点至大转子裂口底部的长度,宽度相当于大转子的宽度。植骨时,先稍内收下肢,以增大髋臼、转子间距,将骨嵌入槽内后,外展下肢即可使骨片紧紧嵌入槽内。在关节间隙及植骨缝隙用取自髂骨的小骨片紧密填充,安置负压引流管,然后按层缝合。术后作髋半人字石膏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