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着色真菌病介绍

发布日期:2014-10-15 14:03:00 浏览次数:1602

着色真菌病又称为着色芽生菌病,是由暗色孢科肿的一组致病性着色真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深部真菌病,病程慢性,以在皮肤上形成肉芽肿状增殖,结节,斑块为特征,故又称疣状皮炎。致病菌主要为裴氏着色霉,卡氏枝孢霉,疣状瓶霉,紧密着色霉和播水喙枝孢霉,均为自然界腐生菌,主要是经皮肤外伤被染,亦可自身接种,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但以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多见,国内以山东及河南部分地区发病率较高,北方以卡氏枝孢霉为主,南方以裴氏着色素霉为多见。

临床表现

青壮年较多见。外伤后经过一定潜伏期发病。好发于四肢暴露部位,初发病灶在皮肤外伤处出现单个粉红色无痛性丘疹,如疣刺状,干燥,逐渐向外扩大形成斑块,结节,表面呈疣状增殖改变,也可沿淋巴管扩散或自身接种,出现卫星样或远距离多发病灶,有时也可像淋巴型孢子丝菌病样分布,继发细菌感染后病损可化脓,破溃,有臭味,久病后,在同一病损部位出现多次瘢痕愈合,亦可在瘢痕上再瘢痕上再新发病损,类似皮肤结核表现。病损一般局限,沿周边或淋巴管扩散,少数患者受损可泛发,甚至引起血行播散。由于皮损反复发生,感染,结疤且长期不愈,可形成象皮肿,畸形,致残,或发生癌变。

诊断

典型临床表现,结合在表面分泌物或活检组织中发现棕色分隔厚壁孢子(硬壳细胞)真菌培养为致病性暗色真菌生长可以确诊,需与皮肤结核,梅毒树胶样肿,孢子丝菌病,皮肤肿瘤等相鉴别。

治疗

1.局部治疗,冰醋酸外涂疣状增生的皮损;亦可采用局部热疗,电灼,激光,远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因该菌不耐高温,故局部加热至45度-50度时即可抑制真菌生长,用聚维酮碘溶液湿敷皮损的同时可外用电热敷加热治疗,此法既经济患者又能耐受。

2.全身抗真菌治疗,可内服碘化钾,克霉唑,酮康唑,5-氟胞嘧啶,二性霉素B等,近年来国内外均有用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等治疗本病的报道,其中伊曲康唑的报道较多。

3,手术切除加药物治疗,对范围较小者可手术切除,对增生明显,单独局部或系统用抗真菌药物效果不好者,可手术切除病灶后植皮,但术前应全身用抗真菌药物半个月-1个月,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继续用抗真菌药半月,以免污染及扩散。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2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