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大肠癌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真菌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发布日期:2014-10-17 19:55:53 浏览次数:1643

肠癌术后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in catheter,CVC)地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在手术患者的输血、输液、中心静脉压测定、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及肿瘤化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随之伴发导管病原菌定植及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风险也在增加[1],留置CVC后继发感染及败血症是严重的并发症,增加患者死亡率,延长患者住院时间。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真菌感染的几率在逐渐上升,CVC相关的真菌感染也逐渐增多,本文观察了100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的真菌感染情况,现报道如下。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张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 2009年12月---2011年8月住院的100例留置CVC的大肠癌手术患者(手术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59.1±10.9岁;结肠癌45例,直肠癌(Dixon术)55例,CVC留置时间为5-9天。同时期进行化疗的胃癌患者62例(化疗组),男38例,女24例,年龄,56.8±11.2岁,CVC留置时间7-8天。

1.2 CVC留置位置 选择右颈内静脉或右锁骨下静脉为穿刺点。

1.3操作方法 术前由麻醉医师留置抗感染CVC,选用型号为美国ARROW,16F单腔CVC,体内留置导管长度12~350px,用稀释肝素液正压封管,以4~6层小方纱(或纱球)加压覆盖压迫穿刺点止血并用透明贴膜加压固定;CVC留置后常规行胸部X线平片确定导管位置并记录。术后每2天更换敷料1次,敷料出现松动或潮湿时及时进行更换。

1.3 CVC拔除标准 患者术后5天以后出现发热,体温38.5℃,无其他感染证据,即拔除CVC,导管前端送细菌培养,同时留取静脉血进行细菌培养;若患者无发热,无静脉通路问题,术后7-9天常规拔除。

1.4 CVC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2] 留置CVC的患者发生的全身或局部的感染。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可伴有寒颤、呼吸急促,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外周血白细胞常升高,外周血和导管尖端培养分离出相同病原菌,此为明确的CVC相关感染;患者出现临床感染表现,且排除其他部位的感染,血培养阴性,但导管尖端分离培养出病原菌;患者出现临床感染表现,插管处有脓性分泌物,但外周血和导管尖端培养阴性。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CVC相关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和病原菌分布 手术组中7例(7.00%)发生CVC相关性真菌感染;其中6例为单纯CVC感染,1例同时合并真菌血症。7例患者均为念珠菌感染,其中近平滑念珠菌感染占4例,光滑念珠菌感染占1例,热带念珠菌感染2例,(详见表1)。化疗组无1例患者发生导管感染;两组感染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span=)(表2);

2.2 CVC相关真菌感染的转归 6例患者拔除导管后24-48h内体温恢复正常,感染自愈。1例真菌血症患者应用抗真菌药物(氟康唑)治疗后痊愈。

2.3手术组CVC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经χ2检验分析术后并发吻合口组导管感染发生率高于未瘘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导管感染与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方式,肿瘤大小及分期无相关性(表3);导管留置部位(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与感染发生差异无显著性(表4);短期内留置导管( span=天),导管留置时间(≤7天与7天组)与感染发生率统计学无差异性(表5)。

3 讨论

1929年Werner Ferssmann首先报道CVC技术,近年来因其操作简便、安全、输液方便、血管刺激性小等优势被临床广泛应用。但是,CVC置入后血中纤维蛋白渐在导管表面沉积形成一层纤维膜,该层纤维膜就会成为微生物寄生的良好场所,容易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严重时可出现CVC相关血行感染(CR-BSI),成为目前具有潜在致命威胁的常见医院感染之一。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应用,CVC相关的真菌感染的发生率越来越高[3]。本研究观察到100例留置CVC的大肠癌手术患者(全部为肠切除吻合患者)中,7例发生导管相关感染,且全部为真菌感染,而同期进行化疗的62例留置CVC的胃癌患者无一例发升感染。因此,推测胃肠道是念珠菌病的主要来源,胃肠手术是发生真菌血症的高危因素。

国内外的文献中关于CVC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众多。但是由于作者的关注点、病例数量、入选患者情况等不尽相同,结果各异。本研究试图从大肠癌患者的特点出发,明确CVC相关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经统计学比较,CVC相关真菌感染与性别,年龄,手术方式,肿瘤大小及分期无相关性,与留置部位及时间无相关性。本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6%,发现术后吻合口瘘组导管感染发生率高于未瘘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原因为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的患者,肠道黏膜屏障破坏, 细菌移位导致腹腔和血液感染,少量细菌入血后即可顺血流到CVC表面纤维素膜上定植。此外,发生吻合口瘘后,往往需要进行二次手术,胃肠外营养时间长,更容易造成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本身又是CVC相关感染的易感因素[4]。营养不良加重了感染和免疫抑制,淋巴细胞总数减少;蛋白质分解增多,合成减少,造成负氮平衡,进一步加重营养不良,形成恶性循环[5]。大肠癌患者年龄大基础病变多而复杂、肿瘤长期消耗,也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真菌感染机会增加。大肠癌术后患者常规应用二代头孢菌素3-5天预防感染,而吻合口瘘患者术后应用抗生素时间多超过一周,发生瘘以后多更换三代头孢菌素,然后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术后抗生素的应用时间长,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机会增加,也是并发二重感染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中7例CVC相关性真菌感染均为念珠菌属,其中57.1%为近平滑念珠菌,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相同:近平滑念珠菌血症与CVC关系密切[6]。念珠菌血症可导致急性播散性念珠菌病,败血症样综合症,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本研究中一例患者出现念珠菌血症,抗菌治疗后痊愈。因此,一旦确诊念珠菌血症,立即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尽可能拔除CVC,并将CVC尖端和外周血送细菌培养,国外学者研究表明拔除CVC可缩短念珠菌血症的病程[7, 8]。本研究1例CVC相关真菌血症患者均给予抗真菌药物(氟康唑)治疗后痊愈。表明对于有念珠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且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应考虑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大肠癌术后静脉输液的治疗手段是不可替代的,尽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及早进食肠内营养,及早拔除CVC是防治CVC相关性感染的关键。此外,还要注意置管过程中的严格无菌操作;输液时严格肝素帽消毒[9];定期更换输液装置,定期更换敷料和纱布;及时发现和拔除感染的CVC[10]。从而降低感染机率,缩短病程,有效地预防CVC相关血行感染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43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