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婴幼儿高热呕吐 四招可助诊断更准确

发布日期:2014-11-15 22:54:53 浏览次数:1603

近日,一篇题为《杨娃娃腰椎穿刺惊魂》的长篇微博引发网友热议,三天时间转发量超过八万次。该文称幼儿高烧呕吐,一家医院怀疑是急性脑膜炎,要求做腰椎穿刺和脑部CT检查,另一家医院则诊断为普通感冒。此文在引爆“是否过度医疗”大辩论的同时,也令不少家长心存疑惑:做腰穿对孩子的伤害是否很大?婴幼儿发热呕吐是常事,家长如何判断该紧急就医,还是从容处理?

此次微博论战中,多名医学专家为腰穿正名,认为医院处置并无失当。儿科医生则指出,在判断发热呕吐是否指向严重疾病时,最重要的参考指标并非温度,而是孩子的精神状态。而家长的适时协助,既让孩子少受苦,也更有利于医生做出正确判断。

北京网友“杨樾杨樾”在博文中称,三岁女儿高烧39℃,并有呕吐,晚上7时赶到一家大医院。夜间特需门诊医生在为患儿进行了反复查体后,怀疑是急性脑膜炎,要做腰椎穿刺。他带着女儿赶去急诊做腰穿,但被急诊医生告知,必须先做脑部CT。

出于对腰穿的担心,“杨樾杨樾”一家在折腾了一个半小时后,转往另一家大医院求医。这次医生也经过查体,认为孩子是感冒发烧,不是脑膜炎,没有必要做腰穿和CT。最终孩子什么也没做,退烧了。

不少父母网友纷纷指责第一家医院检查不认真、过度诊疗,质疑那么小的孩子是否需要做腰穿和CT。名微博“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则对两家医院诊断结果迥异做出客观分析:孩子高热不舒服,在医生查体时不能很好地配合,而医生又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患儿放松配合检查,因此认为孩子出现颈抵抗是可疑的,担心漏诊惹上官司,便让患者去做腰穿,但又没有跟家长充分沟通。而到第二家医院时因经过几个小时的折腾,孩子体温已经下降一点,加上当时病人不多,医生有充裕的时间检查、了解病情经过,并根据之前的病情变化得出准确结论。

对于没有医学知识的普通人来说,腰穿是件很神秘的事情,在医生看来,家长对腰穿的恐惧和排斥其实源于不了解。“我们临床常见到拒绝腰穿而耽误诊断的,其实腰穿是很安全的检查。”北京胸科医院主任医师高孟秋发微博指出,穿刺前做CT是为了初步评估颅压情况,“如果水肿很严重,则腰穿有可能(诱发)脑疝,所以(这)不算过度诊疗。”

“儿童不明原因高烧呕吐,在常规处理不理想、孩子烦躁不安、神经系统体检出现颈抵抗等异常现象时,医生一般会建议做腰穿排查看是不是有颅内感染,因为后者会导致孩子昏迷等严重后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沈振宇博士指出,这是一种积极疗法,先从最坏的结果开始排除。家长认为“不必要”,其实是事后的总结,而在就诊时,对于不会自己描述病情的婴幼儿来说,即使是1%的可能,一旦坐实,则会酿成100%的悲剧。

除了脑膜炎,怀疑颅内肿瘤或出血,也需要做腰穿排除。其实,儿童做腰穿的最常见情形是白血病患儿检测颅内是否出现病变,以便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沈振宇强调,腰穿作为一种有创检查,有风险但并不高,抽取极少量脑脊液并不影响孩子的发育,也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和疼痛。“做起来并不复杂,但是前期准备工作比较多。”他说,1~3岁的儿童首先会提前口服少量镇静药,然后双脚弯起来侧卧,下巴抵到膝盖,整个人成一个“C”形,这样一个体位是为便于准确找到抽取位置。在抽取前将进行局部麻醉,医生在两个椎骨之间的最薄弱之处抽取1~2毫升的脑脊髓液。另外,根据孩子的年龄,选取的针跟成人也不同。一般来说,幼儿选用的针比婴儿用针要稍粗,扎的位置也会深一些。腰穿的费用一般是几十块,小孩做腰穿难度相对大,一般得四五个医护人员合作帮忙。

儿童发热,尤其是高烧不退时,父母通常会盯紧体温计。“其实对医生来说,孩子发热到多少摄氏度并不是最关键的指标。”沈振宇表示,最关键的指标是精神状态。

沈振宇介绍,0~5岁的儿童发热原因不明时,“耶鲁观察评分法”明确规定什么时候需要急诊。评分的指标包括观察期内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和血压等,但是最关键的还是看儿童的精神状态。儿童的精神状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吃、睡、玩。如果能吃能睡,玩的时候精神状态良好,一般说来,病变引发的发热应该不严重。

不过,如果发热时伴随呕吐,情况相对就要复杂一些。儿童频繁呕吐常见的原因是胃肠炎胃肠炎只要不脱水,一般问题也不大。但是频繁呕吐也有可能是颅内感染,多数由病毒、细菌引起,需要进一步做神经系统查体,并根据结果决定是否做腰穿。

沈振宇表示,儿童诊疗的原则是“先无创再有创,先吃药再打针”,尽量把对儿童的伤害降到最低。作为医生,还是有几点需要注意的。首先要与病人沟通好,主要是与家长沟通好“孩子目前的状态,为什么需要做这些检查,检查可能引发什么样的后果”,以便取得家长的理解和协助。

其次,儿童高烧呕吐时病情变化快,需要家长细心观察各种迹象。家长是最好的观察者,所以观察的标准要告知清楚,比如多久呕吐一次,高烧有没有退,有没有手抖、呼吸急促等。最后到底是留院观察还是回家观察,医生也要给出合理建议,因为医院虽有专业人士观察,但院内交叉感染的几率也很大。

根据国家药监局的通知,含盐酸金刚烷胺的非处方药的说明书已被重新修订:对于仅用于儿童的氨金黄敏颗粒、小儿氨酚烷胺颗粒(优卡丹)、小儿复方氨酚烷胺片,删除了“注意事项”中“1岁以下儿童应在指导下使用”,在“禁忌”项中增加了“因缺乏新生儿和1岁以下婴儿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新生儿和1岁以下婴儿禁用本品”。

对于可用于儿童,也可用于成人的氨酚烷胺那敏胶囊,将“5岁以下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修订为“5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

另外,一些氨基苷类抗生素,如诺氟沙星等,家长也不要擅自给孩子服用。药物进入人体后,一般要通过肝脏、肾脏代谢转化、排泄清除。3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是一岁以内的孩子,肝、肾等器官发育未成熟,肝、肾功能不健全,器官很容易被药物损伤。 (《扬子晚报》)

儿科被称为哑科,因为面对的患者不会准确表述自己的不适,主要靠家长描述,极易误诊。如何令医生的诊断更准确,让孩子少吃苦?沈振宇建议,家长要做有心人,掌握四点诀窍:

1.在候诊期间,及时补水,带好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烧药和孩子喜欢的玩具,最好带一件衣服或小被单御寒。因为孩子的病情变化迅速,而就诊等待时间可能比较长,带水和退烧药可以减轻孩子的不适。玩具可以安抚小孩的情绪。医院急诊空调温度一般较低,小被单可以保护小孩不受凉,不使病情恶化。

2.详细记录观察,简明扼要地告诉医生。妈妈是孩子病情变化的最好观察员,儿科医生的原则是“相信妈妈”。但描述病情不是越多越好,更不能事无巨细,以免耽误时间,且令医生抓不住重点。就诊时可按照这样的顺序依次告知:发烧持续时间,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有无出现精神萎靡、呕吐、腹泻、四肢变凉、气喘气促等。妈妈不妨用本子详细记录,令医生一目了然。

3.在医生进行体格等检查时协助安抚孩子。许多孩子有“白大褂恐惧”,做检查时尤其爱哭闹抗拒,家长应协助医生尽快让孩子平静下来。孩子一哭闹,并非都得马上抱起来哄,例如触诊时孩子的哭声能令医生发现不妥之处。听心肺时则要迅速进行安抚,以免孩子情绪过于激动,干扰诊断。

4.就医心理期望不要太高,不要认为一次就诊就可以全部搞掂。儿童病情变化迅速,康复的过程却异常缓慢,对病情的追踪十分重要。父母和医生是共同合作的主体,既不能相互推诿责任,也不能寄希望太高。有些家长只要不见病情好转,就几乎每天带着孩子往医院跑,这样反而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家长应遵循医生的指示在家进行护理,出现重要变化则及时就医,情绪太焦虑会“传染”给孩子,不利于孩子的康复。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3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