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三九养生堂
作者:三九养生堂 发布日期:2013-12-11 11:24:55 浏览次数:1 标签:胰腺癌 物理治疗 生活方式改变  

胰腺癌指发生于胰头、胰体及胰尾部等外分泌系统的恶性肿瘤,同时也包括壶腹部癌,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在欧美多数国家中,胰腺癌的发病率每年约为9~10/10万人口,自1930年以来,美国的胰腺癌发病率增加了3倍,而英国同期增加了2倍,日本增加了5倍。在中国,胰腺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据上海市统计,1974年胰腺癌的发病在备种恶性肿瘤中为第14位,至1984年则上升到第7位,1990年发病率达到5.1/10万人口,己与日本相近。北京协和医院及湖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统计表明,近十几年来因胰腺癌住院的病人增加了3~4倍。

胰腺癌的发病,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2:1,其发病与年龄增长有一定关系。有文献报道,25岁以下发胰腺癌者较为罕见,而中老年发本病者占83.7%,其中60岁以上者又为发病高峰。本病的恶性程度较高,一旦确诊后大约只有12%~15%的病例可以进行手术根治,而约90%的病人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是我国人口死亡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

胰腺癌在传统医学中称谓不一,在中圄传统医学中医学中属腹痛黄疸症瘕积聚等证范畴。根据其病因病机,中医通常采用健脾和胃、清热利湿、行气活血、软坚消症及益气养血等治法,治疗不同表现、不同病程的胰腺癌病人,取得较满意疗效。有人报道,用中医药治疗42例中、晚期胰腺癌,其1年生存率为90.5%,2年生存率为50%,5年生存率为4.5%。此外,应用中药外治法还能明显缓解因癌症引起的疼痛,其不良反应小,疗效亦优于西药止痛剂。

中医学对胰腺的认识始于金、元时期,李东垣《脾胃论》记载:脾长掩一尺,掩太仓。《十四经发挥》也有:脾广三寸,长五寸,掩手太仓,附于脊之第十一椎。其实都是对于胰腺的描写。到清代,随着中医解剖学的发展,对胰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写到:津管一物,总提俗名胰子,其体长于贲门右,幽门之左,,接小肠,胃外津门左名总提,肝连于其上。然而,中医对胰腺癌的病症表现及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却早在《黄帝内经》及以后的历代医籍中都有所记载和描述。如《难经五十五难》中所说: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始终,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还根据五脏不同,分为五种积,其中脾之积为痞气,在胃脘部,覆大如盘,可以出现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与胰腺癌有所相似。此外,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中说:症瘕者,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相搏结所生也。《医学入门丹台玉案》也云:有寒客之则阻不行,有热内生郁而不散,有食积、死血、湿痰结滞妨碍升降,有怒气伤肝木来克土,有伤劳倦、血虚、气虚则运化自迟,皆能作痛。以上论述指出了胰脲癌的发病可能与饮食失节、七情不遂、寒温失调、诸般内伤等因素有关。

1)情志郁怒,肝郁气滞,致气机不畅,脾湿郁困,郁久化热,湿热蕴结,日久成毒,积结成癌;

2)饮食不节,醇酒厚味,过嗜肥甘,致脾失运化,湿热内生,阻滞气血,积久化毒,瘀结形成本病;

3)寒温失常,调摄失宜,宿毒内热壅滞,气郁血瘀,湿毒瘀结,耗血伤阴,致症瘕积聚内生。

总之,胰腺癌的形成,在病因上与情志、饮食关系最为密切,在病机上主要表现为湿热、痰结、血瘀相互搏结,影响气机的畅达,而形成癌肿。在病位上与肝、胆、脾等脏腑的关系较为密切,有时也会因宿毒内热,血热妄行,形成心脾实热的病机。在胰腺癌的病程中,初起多表现为实证,而中、晚期则以虚实相夹,本虚标实为主要表现,甚至可以表现为以虚象为主。因此,对胰腺癌的治疗,要在全面审视病症病机的基础上,予以选方立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胰腺癌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癌肿初起的部位,癌肿引起的梗阻情况,胰腺被破坏的程度以及有无转移癌等。本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腹痛、体重减轻、黄疸,其次为乏力、食欲不振、腰背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腹内肿块、发热等。

(1)腹痛:约3/4以上的患者可以出现腹上区不适及隐痛。胰体及胰尾癌的病例几乎都有腹痛,且出现较早。痛在开始时多数较轻,仅表现为上腹不适感,以后逐渐加重。痛的典型部位在中上腹和左季肋部,可向背、前胸及肩胛放射。疼痛的性质早期常为定位不清的钝痛或隐痛,继而可发展为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钝痛,常在仰卧位及夜间加剧,而俯卧、坐、立、前倾位及行走时可减轻。这在胰体、胰尾癌时尤为典型。

(2)体重减轻:约90%的患者有迅速而明显的体重减轻,其中部分病例可不伴有黄疸或腹痛,在一段时间内,消瘦是唯一症状。因此,对不明原因出现进行性体重下降者,特别是对40岁以上的男性,要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晚期患者则常出现恶病质状态。

(3)黄疸:约70%左右的患者在病程的某一阶段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通常在胰头癌中黄疸多见,早期胰头、胰尾癌多无黄疸,到晚期因癌肿侵及胰头或转移到肝脏、胆管、淋巴结等部位,也可出现阻塞性黄疸。黄疸一经出现往往进行性加深,个别病例亦有暂时减轻或消退现象。

1)消化道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厌油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若癌肿侵及胃肠,也可出现呕血或黑便。

2)发热:多数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低热,如伴发胆道感染或肺部感染可出现寒战、高热。

3)腹部包块:胰腺癌的中、晚期可在腹上区扪及包块,其块物可能是肿大的胆囊、肝脏或是癌肿本身。

(1)血清胆红素:胰头癌患者由于胆道下端的阻塞,血清胆红素呈进行性增高主要为直接胆红素含量增高。

(2)血糖:多数病例在早期出现葡萄糖耐量试验不正常,由于癌肿破坏胰岛,可出现高血糖。

(3)血清癌胚杭原(CEA):多呈阳性,但特异性不强,因多数消化道肿瘤均可有CEA升高。消化道癌相关抗原(CA19-9)阳性被认为是诊断胰腺癌较特异性指标。

(4)血请酶捡查:淀粉酶、脂肪酶、r-谷氨酰转酞酶(r-GT)、半乳糖酰转移酶同工酶Ⅱ等均可增高。

阻塞性黄疽出现时,尿胆红素大量增加,而无尿胆原。血糖增高时,尿糖呈阳性。中、晚期病人的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尿BT-PABA试验结果可明显低于正常。

(1)B型超声波检查:属无创伤性检查,是胰腺癌的首选检查项目。超声检查发现的胰腺癌大都在2cm以上,小肿瘤则常难以查出;B超还可发现胰管扩张、胆管[肝内和(或)肝外]扩张、胆囊肿大以及肝内转移灶等。对B超检查发现有胆管扩张,而无黄疸及胆石症者,可能是壶腹周围癌的早期证象,应予警惕并做进一步检查。

(2)CT检查:胰腺癌的CT表现有以下几种:①病变呈块影,形态多不规则,常有分叶,位于胰腺实质内,胰腺的形态改变;②癌肿的密度大多低于正常组织,如有坏死则可见更低的密度区,坏死区的边缘呈不规则;③可见胰管及胆管扩张。胰管因受肿瘤浸润和压迫而扩张时,远端胰管扩张常呈管状或串珠状低密度影,胰头癌侵及总胆管下端时,使总胆管上段扩张,肝内胆管也扩张;④注射造影剂后,癌组织显影不如正常组织,而与正常组织形成明显对比,可清楚地显示出癌肿的轮廓,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3)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对胰腺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可发现主胰管中断、狭窄、管壁僵硬、扩张或移位,均提示有胰体尾部肿瘤的可能。胰头癌常已阻塞胰管开口,造影不易成功。若在胆管造影中发现胆管下端充盈缺损、狭窄、受压等现象,此为壶腹部周围癌的证象。

总之,胰腺癌多起病隐匿,早期常无特征性的表现,一旦出现阻塞性黄疸或腹上区肿块,则周围组织已有浸润。临床上,对于40岁以上的男性,有上述临床症状中的一项或几项,尤其是近期内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或者是有消化不良症状并伴CEA阳性与r-GT活性增高者,或者近期出现糖耐量实验异常或血糖增高者,均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

中医对胰腺癌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是湿、热、痰、瘀相互搏结,阻滞气血,积邪成毒,聚而为病。在病机证型上主要有湿热淤阻、气血瘀滞、阴虚毒热和气血虚亏等,若经过放疗、化疗,还可能有阴虚气弱的表现。

主证:本方为彝族民间单方,专治胰腺癌性疼痛,症见腹中央包块,消瘦,面色萎黄无泽,目光无神,身浮肿而皮肤干燥者有效。

用法:将乌梢蛇去掉头、尾、肠后,先将蛇胆取出吞服,再将蛇肉(包括皮和脏器)煮熟,顿服。

2)方药:我业补(铁钱蕨全草)干品10g或鲜品30g,补拿巴(金钱草全草)干品15g,牛古泽你(常青藤全草)干品30g。

主证:本方为彝族民间验方,专治胰腺癌痛,可通利气血。对不明原因的左下肋痛,症见有包块,人消瘦,面黄而无血色,目无神,全身浮泡而干燥者有效。亦可治疗肾脏肿瘤。

文章转载于:三九养生堂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
次 | 评论:
10
条 | 好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