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腹腔剖腹探查术 描述
7796人浏览后腹腔剖腹探查术
后腹腔剖腹探查术是普外科医师用来寻找病因或确定病变程度并进而采取相应手术的一种检查和(或)治疗方法。
1、伴有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2、局部有感染灶、不适宜手术者。
术后护理: 1.体位 腰麻、硬膜外麻醉者平卧6小时,全麻者待病人苏醒、血压平稳后可改半坐位,使炎症渗液集聚于盆腔内。因盆腔腹膜的吸收力较上腹部为差,可减轻中毒反应,一旦盆腔形成脓肿,也易作切开引流。同时,半坐位也能减轻腹胀对呼吸、循环的影响。 2.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及呼吸,积极防治休克。 3.禁食、胃肠减压、记液体出入量 禁食期间,应静脉输液,恢复和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硷平衡。胃肠减压至肠蠕动恢复、肛门排为止。拔除胃管后,可开始进流质,逐渐改为半流质和普食。 4.尽早解除腹胀 轻轻按摩腹部;针刺足三里、上脘、中脘、天枢、合谷等穴,有助于防治腹胀、肠麻痹。应用中药胃肠复元汤(生黄芪15g 太子参10g 苏梗10g 桃仁10g 枳壳10g 大黄15g 炒莱菔子20g 广木香10g 赤芍15g 蒲公英30g)1/4剂水煎液经胃管注入,每日2~4次,连续3日,每日排便超过3次后减量或停药。如上述处理后腹胀不能缓解,可行肛管排气或低压灌肠。术中如未涉及胃肠道,可及早应用新斯的明0.5~1mg,作两侧足三里穴位封闭,以促进肠蠕动的恢复。 5.运用抗生素 最好根据腹腔渗液培养出的病源菌,及对药物的敏感度选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一般可使用青霉素加链霉素或氯霉素,或庆大霉素,同时应用甲硝哒唑。 6.腹腔引流管接引流袋或消毒瓶,记引流量。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引流通畅,每日转动香烟引流条,向外拔出少许,一般不超过4~5日后完成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