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描述
1572人浏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人工全髋关节由人工髋臼和人工股骨头组成。过去二者均用金属,实践证明并发症多,现已不用。目前国内外均用超高分子聚乙烯制成的髋臼,低强度模量金属制成的人工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的类型和设计较多,主要是股骨头的直径和与骨固定的髋臼面的设计。较厚的髋臼,直径相对小的人工股骨头组成的全髋,头臼磨擦力小,人工臼稳定,局部反应小。
1.年老体弱,有严重心、肺疾患,不能耐受手术者。 2.严重糖尿病病人。 3.髋关节化脓性关节炎或骨髓炎。 4.髋关节结核。
注意事项: 1.人工股骨头安放注意事项 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2.髋臼的清理与整修成合格的、够深够大、方向准确的人工臼帽床,对臼帽安放后的稳定性极为重要。软骨面必须全部切除,露出软骨下骨质。但又不能将臼修得过深过大,更不能将髋臼外上缘切除太多,以致臼帽固定不牢,易发生松动。也不能将臼底穿透。如有穿透应加补金属网及骨片,以防骨水泥进入盆腔。 3.骨水泥应在聚合得恰当时候粘固臼帽,最佳阶段是骨水泥表面稍发皱而不粘手套时,其中心仍未干,可以充分压入松质骨间隙中,起到牢靠的固定作
并发症: 1.坠积性肺炎 老年患者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的是全髋置换的手术指征之一。术后患者因功能障碍卧床休息,而很多患者由于对伤口引流管的恐惧及剧烈的疼痛,拒绝频繁改变体位,老年人在本身的呼吸系统功能减弱的情况下,加上急性创伤的应激状态,机体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发生坠积性肺炎,严重者会因此导致呼吸衰竭,这也是老年人骨折后发生并发症导致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2.肌肉萎缩及关节功能障碍 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一般都要给予皮牵引或骨牵引以达到制动、部分复位、减轻疼痛的目的,而术后由于患肢活动位置受限及患者惧痛心理,短时间内不能达到较大范围的活动幅度,肌肉与关节长时间得不到活动,肌肉发生萎缩,关节僵硬,导致日后康复进程减慢,或康复效果不理想,影响术后预期效果。 3.人工关节感染 关节感染对全髋置换患者来说是灾难性的并发症,预防术后感染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关键。导致伤口感染的因素有多种,比如伤口敷料包扎不严或脱落,伤口外露;排泄物污染伤口;患者本身抵抗力低下,尤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欠佳者,属于感染发生高危因素。 4.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危害严重,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液高凝、血流滞缓及血管壁损伤。患者由于下肢骨折,患肢制动,活动受限,使血流缓慢。另外骨折本身的创伤及手术因素都会损伤血管壁,而血管壁受损又会启动血液凝血机制,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国外资料显示,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DVT的发生率为50%~70%。 5.人工关节脱位 据文献报道THR后假体脱位其发生率为0.2%~6.2%,绝大多数发生于术后1个月,前侧入路易引起前脱位,后侧入路易引起后脱位,外侧入路脱位率很低,而后侧入路因手术中需将髋部外旋肌群切断,脱位率比外侧入路高一倍,但却具有术野显露方便、出血少等优点,故临床上喜欢采用。我科所有患者均采用后侧入路,所以在护理上主要以指导患者防止发生后侧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