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血肿清除术 描述
1106人浏览开颅血肿清除术
分为成形骨瓣开颅和颞肌下减压切除骨窗开颅两种方法,为常规开颅术式。
除上述条件外,对诊断不明、年轻病人出血部位表浅、CT扫描血肿呈混杂密度,不能除外脑血管畸形者,术前应先行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再行手术。 手术时机:凡具有手术适应证者,手术愈早愈好,一般在24~48小时内进行手术,尽量争取超早期手术(发病后7小时内)。
注意事项: 1.脑叶血肿开颅时,应在血肿最接近皮层的部位手术。 2.脑皮层切口以能满足清除血肿为度,不可过多切开。
第1步1.开颅 按照CT或其他检查方法定位,作相应马蹄形切口,作成形骨瓣,或咬除颅骨。前者显露充分,后者快速,负担较轻,术后自然形成外减压。2.切开皮层、清除血肿 典型的基底节外侧型血肿手术,多采用颞上回或颞中回前中部入路。一般深入5cm即可达血肿腔。亦有分开外侧裂,经岛叶进入血肿者,此入路皮质损伤轻,但要避免损伤侧裂血管。清除血肿后有时可见豆纹动脉仍有活动性出血,最好在手术显微镜下止血,只夹闭出血的分支血管,以保证其主干不受损伤。深入5~7cm达血肿腔者多为基底节内侧型血肿。手术中应尽可能不要损伤血肿壁,附着在血肿壁上的少量血块不要强求清除。尤其在深部内侧型血肿更要避免盲目用电凝止血。破入脑室的血肿应清除,但应采用额中回或顶叶入路,切开皮层,清除脑室内血肿后,再通过侧脑室壁血肿穿破处清除脑内残余血肿,术后行脑室引流。3.手术结束时应使血压回升至原来水平,检查止血是否彻底,根据术中颅内压力情况决定是否行去骨片减压。4.关颅与缝合 同常规开颅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