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骨髓炎介绍
颌骨骨髓炎是指各种致病因子入侵颌骨,引起整个骨组织包括骨膜、骨皮质、骨髓及其中的血管、神经的炎症,祖国溢血称为“骨槽风”或“穿腮”。
颌骨与全身其他骨骼的区别在于颌骨内有牙齿,牙病引起的化脓性炎症常波及颌骨,因而颌骨骨膜炎的发病率在全身骨骼系统中最高。随着我国口腔保健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化脓性颌骨骨膜炎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而用放射线治疗口腔癌或鼻咽癌后,发生颌骨坏死并发骨髓炎者常见。
症状 (一)急性颌骨骨髓炎 发病急剧,全身症状明显。局部先感病源牙疼痛,迅速延及邻牙,导致整个患侧疼痛并放散至颞部。面部相应部位肿胀,牙龈及前庭沟红肿,患区多个牙齿松动。常有脓液自牙周溢出。下颌骨骨髓炎,因咀嚼肌受侵、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下牙槽神经受累时,可有患侧下唇麻木。上颌骨骨髓炎多见于新生儿、婴儿,感染来源常为血源性。其局部表现为眶下部明显红肿,并常延至眼周致眼睁不开。后期可在内眦、鼻腔及口腔穿破溢脓。
(二)慢性颌骨骨髓炎 急性颌骨骨髓炎如未能彻底治疗,可转为慢性。常见的原因是单纯采用药物保守治疗,脓液自行穿破,引流不畅。慢性颌骨骨髓炎期间,急性症状大部消退,全身症状已不明显,疼痛显著减轻。局部纤维组织增生、肿胀、发硬。瘘管,经常溢脓,甚至排出小块死骨。病变区多个牙松动,龈隙溢脓。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引流不畅时,可急性发作。如拖延日久,可致消瘦、贫血、身体衰弱。
检查 1、详询发病经过及治疗情况,注意与牙齿的关系,查明病原牙。
2、有无积脓波动感,可疑时可作穿刺证实。
3、脓液作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度测定。
4、有无瘘管,用探针等器械探查有无死骨及死骨分离。
5、X线摄片,慢性期查明骨质破坏情况,有无死骨形成或在低毒性感染时见骨皮质增生型。
治疗 及时治疗冠周炎、尖周炎等牙源性感染,对预防发生颌骨骨髓炎有积极意义。如已形成骨髓炎,在急性期应予彻底治疗以免转为慢性。急性颌骨骨髓炎的全身治疗与颌周蜂窝织炎相同,主要为增强机体抵抗力、药物控制感染(灭滴灵、螺旋霉素)。局部治疗重点在于及时切开引流,拔除病源牙。慢性颌骨骨髓炎时应努力改善病员机体状况,保持引流通畅,及时拔除病源牙,彻底清除病灶、刮治或摘除死骨。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