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尿症中医治疗
遗尿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经常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婴幼儿时期,由于形体发育未全,脏腑娇嫩,肾常虚,智力未全,排尿的自控能力尚未形成;学龄儿童也常因白天游戏玩耍过度,夜晚熟睡不醒,偶然发生遗尿者,均非病态。
年龄超过3岁,特别是5岁以上的儿童,睡中经常遗尿,轻者数日一次,重者可一夜数次,则为病态,方称遗尿症。
遗尿症发病男孩高于女孩,部分有明显的家族史。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重症病例白天睡眠也会发生遗尿,严重者产生自卑感,影响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
遗尿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九针》:膀胱不约为遗溺。明确指出遗尿是由于膀胱不能约束所致。《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亦云: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冷,不能约于水故也。以后历代医家多有阐述。现代医学通过X线诊断,发现某些顽固性遗尿的患儿与隐性脊柱裂有关。
遗尿症是指3周岁以后不自主地排尿者。俗称尿床。常发生于夜间熟睡时,往往于梦中排尿,尿后并不觉醒。轻则数夜1次,重则1夜多次。症状时消时现,有的持续至青春期才消失。
现代医学认为,遗尿症仅少数患儿是由于尿路病变、蛲虫病、脊柱裂等所致;绝大多数是由于大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功能失调,属于功能性遗尿症。产生原因可能与遗传因素、泌尿系统功能发育不成熟、精神因素有关。
遗尿症根据其临床表现不难诊断。
现代医学对遗尿症无特效疗法。
遗尿症中医也称遗尿。祖国医学认为,下元虚寒,肾气不足,不能温养膀胱,膀胱气化功能失调,闭藏失调,不能约制水道,可致遗尿;脾肺气虚,膀胱失约,则小便自遗或睡中小便自出;肝经湿热,火热内迫,可致遗尿;亦有素有痰湿内蕴,入睡后沉迷不醒,呼叫不应,而常遗尿者。
《素问宜明五气篇》: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大小便诸证》:小便者,津液之余也。肾主水,膀胱为津液之腑,肾与膀胱俱虚,而冷气乘之,故不能约制。其水出而不禁,谓之遗尿。睡里自出,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俱虚而挟冷所致也。
《幼幼集成小便不利证治》: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谓之遗尿;睡中自出者,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虚寒也。
病因小儿遗尿症中医病因病机:《素问经脉别论》云: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说明了饮食人胃,经消化后,其中精微散布到脾,由脾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使水道通畅,而体内多余的水分,则下输至膀胱成为尿,然后排出体外,这是水液代谢的过程。《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且肾主水,与膀胱互为表里,膀胱的气化有赖于肾气充足温煦。由此可见,尿液的生成与排泄,与肺、脾、肾、三焦、膀胱有着密切关系。遗尿的发病机制虽主要在膀胱失于约束,然与肺、脾、肾功能失调,以及三焦气化失司都有关系。其主要病因为肾气不固、脾肺气虚、肝经湿热。
肾气不固是遗尿的主要病因,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引起,如早产、双胎、胎怯等,使元气失充,肾阳不足,下元虚冷,不能温养膀胱,膀胱气化功能失调,闭藏失职,不能制约尿液,而为遗尿。
脾肺气虚素体虚弱,屡患咳喘泻利,或大病之后,脾肺俱虚。脾虚运化失职,不能转输精微,肺虚治节不行,通调水道失职,三焦气化失司,则膀胱失约,津液不藏,而成遗尿。若脾虚失养,心气不足,或痰浊内蕴,困蒙心神,亦可使小儿夜间困寐不醒而遗尿。
肝经湿热平素性情急躁,所欲不遂,肝经郁热,或肥胖痰湿之体,肝经湿热蕴结,疏泄失常,且肝之经络环阴器,肝失疏泄,影响三焦水道的正常通利,湿热迫注膀胱而致遗尿。
此外,亦有小儿自幼缺少教育,没有养成夜间主动起床排尿的习惯,任其自遗,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性遗尿。
分型小儿遗尿症辨证分型:1.肾气不固
证候:睡中经常遗尿,甚者一夜数次,尿清而长,醒后方觉,神疲乏力,面白肢冷,腰腿酸软,智力较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分析:肾气虚弱,膀胱虚冷,不能制约,故睡中经常遗尿,且尿量多而清长。肾虚真阳不足,命门火衰,故神疲乏力,面白肢冷。腰为肾之府,骨为肾所主,肾虚故腰腿酸软。肾主髓,脑为髓之海,肾虚脑髓不足,故智力较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均为肾气不足、下元虚寒之象。
2.脾肺气虚
证候:睡中遗尿,少气懒言,神倦乏力,面色少华,常自汗出,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少力。
分析:脾肺气虚,三焦气化不利,膀胱失约,故睡中遗尿。脾肺气虚,输化无权,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少华;不能荣;养神濡养肢体,故神倦乏力。肺气虚则少气懒言,常自汗出;脾气虚则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少气,均为气虚之象。
3.肝经湿热
证候:睡中遗尿,尿黄量少,尿味臊臭,性情急躁易怒,或夜间梦语磨牙,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
分析:肝经湿热,蕴伏下焦,耗灼津液,迫注膀胱,故睡中遗尿,尿黄量少,尿味臊臭。肝经有热,肝火偏亢,故心情急躁易怒;肝火内扰心神,故梦语磨牙。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均是肝经湿热之象。
中医治疗
小儿遗尿症古方中医治疗,虚证以温肾固涩,健脾补肺为主;实证以泻肝清热利湿为主。
小儿遗尿症辨证论治:1.肾气不固
证候:睡中经常遗尿,甚者一夜数次,尿清而长,醒后方觉,神疲乏力,面白肢冷,腰腿酸软,智力较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分析:肾气虚弱,膀胱虚冷,不能制约,故睡中经常遗尿,且尿量多而清长。肾虚真阳不足,命门火衰,故神疲乏力,面白肢冷。腰为肾之府,骨为肾所主,肾虚故腰腿酸软。肾主髓,脑为髓之海,肾虚脑髓不足,故智力较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均为肾气不足、下元虚寒之象。
治法:温补肾阳,固涩小便。
2.脾肺气虚
证候:睡中遗尿,少气懒言,神倦乏力,面色少华,常自汗出,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少力。
分析:脾肺气虚,三焦气化不利,膀胱失约,故睡中遗尿。脾肺气虚,输化无权,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少华;不能荣;养神濡养肢体,故神倦乏力。肺气虚则少气懒言,常自汗出;脾气虚则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少气,均为气虚之象。
治法:益气健脾,培元固涩。.
3.肝经湿热
证候:睡中遗尿,尿黄量少,尿味臊臭,性情急躁易怒,或夜间梦语磨牙,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
分析:肝经湿热,蕴伏下焦,耗灼津液,迫注膀胱,故睡中遗尿,尿黄量少,尿味臊臭。肝经有热,肝火偏亢,故心情急躁易怒;肝火内扰心神,故梦语磨牙。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均是肝经湿热之象。
治法:泻肝清热利湿。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