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调养冠心病
本文摘自:《中医治疗调养冠心病》 作者:尹国有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一、认识冠心病
要治疗调养冠心病,首先必须全面了解和正确。本章从冠心病的概念谈起,对冠心病的发病情况、常见类型及高危人群、临床表现及诊断,以及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等有关冠心病的基础知识予以简要介绍。
(一)冠心病的概念及发病情况
1、冠心病的概念。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亦称为缺血性心脏病。
人体内的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血液从心脏经过动脉输送到毛细血管,从毛细血管经静脉返回心脏。毛细血管是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的微血管。在动脉血管中,专门负责给心肌供应血液的动脉血管叫“冠状动脉”,它就像一顶网状帽子一样网在心脏表面。
正常的动脉血管壁柔软、光滑、坚韧而富有弹性,血液在其中流动很通畅,但是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原因可以造成血液中的胆固醇等一些有害物质慢慢堆积在血管壁,逐渐扩大融合成片,并向血管腔内凸出,形成斑块,这些斑块使血管壁变厚、变脆、僵硬、毛糙,弹性降低,血管变得狭窄或被堵塞。因为堆积在血管内壁的斑块形态像黄色的酱粥一样,所以医学上将血管的这种变化称为“动脉粥样硬化”。如果是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就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中医治疗调养冠心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后,由于血管变得狭窄或堵塞、弹性差,血液在动脉血管里的流动就受到影响,同时堆积在血管壁上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发生破裂、破损或出现裂纹,血液在这一部位凝固形成血凝块,就称为血栓形成。血栓经常会造成血管的堵塞,使血液流动受到阻碍,甚至完全中断。同时,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血管壁还会发生病态的收缩(痉挛),也使管腔变窄,血流受阻。以上这两个原因都会造成心肌得不到正常的血液供应,致使心肌缺血甚至坏死,心脏不能正常工作,并引起胸闷胸痛等一系列症状,这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冠心病的发病情况。
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在欧美发达国家本病常见,美国约有700万人患本病,每年约有50万人死于本病,占人口死亡数的1/3~1/2,占心脏病死亡数的50%~75%。在我国,冠心病不如欧美多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迅速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居民死因构成中排位上升最快的疾病。
有资料表明,20世纪70年代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冠心病的人口死亡率分别为万、万和万,80年代分别增至万、万和万。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男性冠心病的死亡率为万,女性为万。此外,在住院心脏病患者中冠心病患者所占比例也在不断增加,以我国上海两所大的综合性医院的资料为例,20世纪50年代为,60年代为,70年代为,80年代为,90年代为。另有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988年我国城市冠心病病死率为万,1996年增至万,8年内增高;农村从万增至万,8年内增高。
冠心病的发病与年龄、性别、职业诸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从年龄上看,冠心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程度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有资料表明:自40岁开始,每增加10岁,冠心病的患病率增加1倍;男性50岁、女性60岁以后,冠状动脉硬化发展比较迅速,同样,心肌梗死的危险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从性别上看,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是男性高于女性,女性发病多为心绞痛,而男性以心肌梗死和猝死多见。从职业上讲,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的冠心病患病率高,有报道称,长期坐办公室的人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是一般人群的1.4~4.4倍。
(二)冠心病的常见类型及高危人群
1、冠心病的常见类型根据冠心病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不同,通常将其分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猝死五种类型。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也称隐匿型冠心病、隐性冠心病,是指无临床症状,但客观检查有心肌缺血表现的冠心病。此类患者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病变较轻或有较好的侧支循环,或患者痛阈较高因而无疼痛症状。其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可见于静息时、增加心脏负荷时,或仅在24小时的动态观察中间断出现。
隐匿型冠心病患者多属中年以上,无心肌缺血的症状,在体格检查时发现心电图(静息、动态或负荷试验)有ST段压低、T波倒置等,或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静息或负荷试验)示心肌缺血的表现。此类型与其他类型的冠心病之不同,在于此型并无临床症状,但已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表现,即心电图或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示心脏已受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响。可以认为它是早期的冠心病(但不一定是早期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它可能突然转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亦能逐渐演变为缺血性心肌病,发生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个别患者亦可能猝死。隐匿型冠心病的诊断主要根据静息、动态或负荷试验的心电图检查和(或)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发现患者有心肌缺血的改变,而无其他原因,又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以确立诊断。
由于隐匿型冠心病无临床症状,不容易发现,往往会被患者、家属甚至医务人员忽视,致使不能采取应有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隐匿型冠心病是暗藏的“杀手”,其危险性更大,应当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建议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是有引发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要定期检查身体,特别是心电图(静息、动态或负荷试验等)检查,以及时发现隐匿型冠心病。
(2)心绞痛:心绞痛是各种类型冠心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绞痛是心肌短时间缺血造成的,但还没有发生心肌坏死。心绞痛的典型表现是胸部或胸部附近部位出现紧缩、沉重、压迫样不适感觉,一般是在胸部正中的胸骨后区域,也可在心前区,常放射至左肩和左臂等区域,有时还会发生咽、颈部的闷堵、压迫感觉。不同患者的心绞痛可能在上述不同的部位,但同一患者的心绞痛反复发作都固定在同一部位,如都在心前区、颈部等。不固定的游走性疼痛一般不是心绞痛。心绞痛时间短,一般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心绞痛的发作常有一定的诱发因素,多在情绪激动、大喜大悲、用力过猛、饮食过饱以及气温突变等情况下发生。
有关心绞痛的分型命名不下十余种,比如初发型心绞痛、进行性心绞痛、卧位性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等等,但为了诊断治疗的需要,目前已趋向于将心绞痛总归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两大类。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的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类药物后消失。本类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多数患者在40岁以上,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的诱因。
不稳定型心绞痛之胸痛的部位、性质与稳定型心绞痛相似,但具有以下特点之一。
①原为稳定型心绞痛,在1个月内疼痛发作的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时限延长、诱发因素变化,硝酸酯类药物缓解作用减弱。
②1个月之内新发生的心绞痛,并因较轻的负荷所诱发。
③休息状态下发作心绞痛或轻微活动即可诱发。发作时表现有ST段抬高的变异型心绞痛也属此列。此外,由于贫血、感染、甲亢、心律失常等原因诱发的心绞痛称之为继发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严重程度不同,其处理和预后也有很大的差别。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