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
引自:http://696.daifumd.com/_daifumd/dochome/html/696/articles/article_145833.html
肝血管瘤好发年龄组为30-50岁,病因尚不明确,多认为与先天发育异常有关。大部分生长缓慢,少部分可在几年内迅速生长。50%-70%患者无临床症状,部分患者由于血管瘤巨大,压迫邻近组织器官,产生相应不适应症状,最危险及最严重的是血管瘤破裂、出血、危及生命。B超、CT增强扫描和肝动脉造影对本病的诊断有较强的特异性。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放射介入治疗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一种最有效和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肝血管瘤可分为四种类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硬化型血管瘤、肝毛细血管瘤和血管内皮细胞瘤,其中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其临床表现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增长速度及肝实质受累程度有关,小者无症状,大者可有上腹不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长期低热等,少数巨大者可有黄疸、贫血及血倾向,血管瘤自发破裂出血者罕见。
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方式主要是肝动脉栓塞。其适应症如下:有症状者、血管瘤破裂出血者、肿块直径大于5厘米者、肿瘤有增大趋势者或肿块位于肝包膜下有可能在外力下破裂者。总体来说,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无绝对禁忌症,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一般病变较小且趋于稳定,无临床症状者可临床观察,暂不处理。与其它治疗相比,肝血管瘤介入治疗的优点是适应症宽、损伤小、恢复快、治疗好。
肝血管瘤介入治疗的具体方法是采用经皮穿刺,常从股动脉内将导管插进肝动脉。先行肝动脉造影,再根据造影所见,将导管超选择插管致肿瘤靶血管,并注射适量的药物和栓塞剂,来进行硬化栓塞治疗。常用的栓塞药物有平阳霉素与碘化油乳剂、无酒精、鱼肝油酸钠、明胶海绵等,术后可有低热,局部不适应及恶心等反应,一般持续3天后多可恢复正常。
肝血管瘤主要是有充满血液及扩大的肝血窦组成,介入治疗注入的硬化剂和栓塞剂进入并停留在这些血窦中,使血管瘤血窦内皮细胞破坏,血栓形成,血窦永久性闭塞。这样肿瘤就会缩小或消失,也不会破裂出血,达到了治疗作用。在我院接受肝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治疗患者中,治疗后3-6月瘤体均有明显缩小,一年后约40%患者瘤体完全消失。(来源: 深圳人民医院介入科)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