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郁气滞会引发肠躁症
肠躁症为一种具有特殊生理病理基础的、独立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病症以腹痛、便秘、腹泻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发生的主要因素多为情志失调,以至于肝郁气滞、肝脾不和,结果导致肠道气机不顺、传导失常。此外,饮食、劳倦、寒湿等因素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肠躁症病位虽然是在肠道,但中医认为,肠躁症和人的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也有着很大的关联性,早期多属肝郁脾虚,若有夹热、夹寒、夹痰情形者,甚至可能形成肝脾失调、寒热错杂等现象,后期多见脾肾阳虚,也可能有气滞血瘀的情形。
临床表现上,腹痛为最常见的症状,疼痛部位通常是在下腹部,特别是在左下腹部,位于肚脐周围者较少见,疼痛性质可分为隐痛、绞痛、剧痛、紧缩性痛等,一般来说,多在饭后或冷饮后发作或加重病情,但如果通便、排气后就可望缓解疼痛,白天疼痛时虽然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很少在睡眠时痛到醒过来。
便秘也是很常见的症状,量少,排便困难,经常在排便后仍有便感,且常常觉得腹部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有些患者的腹泻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泄泻,每天腹泻一次或很多次,在排便时有窘迫感,可伴有急后重症。
肠躁症经常发作患者,可少吃多餐,经常腹泻多吃容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常便秘者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粗粮等食物,同时患者应建立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肠躁症通常跟情绪有关,宜避免精神受刺激、消除紧张的情绪、保持乐观的精神为预防保健的关键之一。另外,适当的体育活动可增强体质,也是预防肠躁症的好方法。
来源网址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63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6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