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位居传染病之首 要充分认识科学防治
浙江在线健康网7月27日讯( 通讯员 施水泉 王骏 ) 7月28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首个“世界肝炎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认识肝炎,科学防治”。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专家提醒广大市民说的话:要充分认识肝炎,进行科学防治,提高生命质量。
据杭州市疾控中心免疫预防所所长、主任医师许二萍介绍,目前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群暴露于病毒性肝炎之中,大约每12个人中有1人患有慢性乙肝或丙肝,计有3.5亿人患有慢性乙肝,1.7亿人患有慢性丙肝。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就达9300万人。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迁延,如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将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每年因该病所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000亿人民币。只有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做好易感人群的保护,才能减少疾病发生。
专家指出,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损害肝脏为主,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无症状感染常见。
病毒性肝炎是个“大家族”,主要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病毒性肝炎,其中丁型肝炎病毒是缺陷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人。
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的传播途径相类似,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粪便中排出的病毒通过污染的手、水、苍蝇和食物等经口感染,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通常引起散发性发病,如水源被污染或生食污染的水产品(贝类动物),可导致局部地区暴发流行。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
而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相类似,以输血及血制品、母婴垂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为主。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
专家指出,乙型肝炎是一种危害很大的严重传染病,它由感染乙肝病毒所导致。乙型肝炎病毒通过母婴传播,输血、注射等医源性传播,性传播,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等方式传播。
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与健康人一起劳动、学习与生活,因为日常性的劳动、生活和工作接触均不会感染健康人。
专家指出,人若感染上乙肝病毒,持续6个月内不能清除病毒,就称为慢性乙肝感染。感染后,会否导致慢性化,年龄成为影响的最主要因素:在出生第一年感染病毒的婴儿约有90%会成为慢性感染者或病毒携带者,2-3岁和4-6岁被感染的儿童成为慢性感染者的比例分别40-70%和10%-40%,在青少年和成人期感染乙肝病毒者中,仅5%-10%发展成慢性。也就是说,同样是被感染,年龄越小,成为慢性化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杭州市委、市政府与市卫生局的全力支持下,杭州市1987年开始接种乙肝疫苗,1989年将该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比全国整整提前了3年。自2002年起正式纳入计划免疫,对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我市乙肝疫苗接种已有20年多年,目前适龄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常住儿童为99.89%,外来流动儿童为99.88%。杭州,尽最大努力,最大程度地保护我市(城乡与外来)儿童的健康。
专家指出,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 h 内接种。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 h 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最好在出生后12 h 内,剂量应≥100 IU ,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