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生证怎会如此难产
早报评论员
赵亚麟
“办理准生证需盖章签字40多个”、“新婚夫妇为办准生证奔波两地长达三年无果”。最近,这样两则新闻成为了社会热议的焦点。关于办理“生育服务证”(文中以“准生证”代称)困难的问题,近年来一直被频频提起,多少个满怀希望迎接新生命的家庭被一纸准生证“难”住,因为不能顺利拿到而无法在公立医院建档,甚至不能给孩子出生后一个身份。其实,准生证原本是国家管理人口政策的产物,但是在存在了几十年后,准生证对有些人来讲甚至变成了“折腾证”。
(《生命时报》11月21日报道)
生一个孩子要怀胎十个月,这时间就够久了,然而比这还久的竟然是办一张准生证!烟台的张女士在登记结婚时没有及时上报新婚,结果原籍和现住地都没有她作为育龄妇女的信息。为了办准生证,她在烟台、原籍单县、丈夫原籍莱州三地跑了将近三年时间,仍然没有办成功。如果按照这个时间算,从怀孕开始办准生证,不要说人生孩子来不及,就算是哺乳动物中怀孕时间最久,长达22个月的大象也来不及……这种办证效率,大概也只有哪吒的母亲才有时间耗得起!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了马季先生的相声作品《多层饭店》,相声讲了一个演员去外地演出住宾馆时的遭遇,为了住店,他忙上忙下,不知跑了多少部门,办了多少手续,填了多少张表,盖了多少章,遭了多少白眼,吃了多少闲气,把他折腾的差点宾馆没住进,直接住进医院。甚至为了表演需要想提前吃一碗热汤面都要向市委书记请示,结果直到3天的演出结束,他都没有吃上这碗热汤面。原本这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相声作品是为了讽刺一些单位遗留的计划经济年代的坏习惯,例如,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人浮于事、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然而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却惊讶地发现,这个相声作品仍然极具现实意义!
“准生证”的出现,与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目的是为了防止超生。然而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职工离职或下岗、大批外来人口进入城市等,让计划生育管理难度加大,准生证制度已经给老百姓带来了太多麻烦,管理环节太多,所需证明过于复杂,甚至有些工作人员借此牟取私利,滋生腐败。这种准生证制度非但无法卡住那些想要超生的人,反而给那些符合生育条件,但没及时或忽略办理的人带来了无限的麻烦。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公民基本信息在技术上和实践上早已到了“互联互通”的时代,准生制度自然完全可以变得更现代,更简便,更人性化一些,然而同样的机构臃肿,同样的推诿扯皮,同样的人浮于事,却让原本可以轻松办理的准生证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难产证”、“折腾证”。
其实,中国人要打交道的何止是这一个“准生证”,从准生证开始,我们的一生还要经历身份证、毕业证、社保证、各种职业等级证、甚至死亡证,有人统计过,中国人一生竟然要办80个以上的证件,如果每个证件都要办3年,大概只有乌龟这一种生物才能在有生之年办完吧?我们不知道,何时这些疑难杂“证”才能遇上个靠谱的“老中医”?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