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多方角力 汽车三包会否难产

发布日期:2014-11-20 06:50:06 浏览次数:1595

买到有质量问题的新车,就如品尝一颗酸涩的青柠檬,让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苦不堪言。而棒砸奔驰、牛拉宝马等事件频频出现,也暴露出国内消费者要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往往缺乏足够的法律支持的尴尬境遇。

日前,《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汽车三包)面向社会征集意见,让饱尝维权艰辛的消费者看到了一线曙光。然而,来自汽车行业内环境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的声音,让这线曙光增添了些许变数。

而今还很少有汽车厂商、经销商愿意承担汽车退换货的责任,来自行业内的一片反对声恰恰反映出汽车厂商、经销商利益和消费者权益的博弈。

暗斗背后的利益纷争

早在7年前,为保护家用汽车产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明确家用汽车产品制造商、销售商、修理商的修理、更换、退货责任,国家质检总局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起草了《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但是汽车三包却迟迟未能出台,其过程本身就蕴藏着各方利益的博弈。而此次汽车三包征集意见稿出来后,各方利益群体又一次开始了角力。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代表汽车经销商利益的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日前召集了行业内外专家,想要对汽车三包征求意见稿进行全面修改。流通协会是赞同出台三包的,但对里面的条款不甚满意,尤其是第四条谁销售谁负责。这位人士告诉记者,和其他商品不同,汽车是由厂家授权,在三包责任主体承担上应加入厂家。目前,流通协会着重对这点的修改提出了建议。

同样是阻力,态度却截然不同。代表汽车厂家利益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认为现阶段汽车产品实施三包的配套体系并不健全,他们以环境条件尚不完全具备为由,建议暂缓实施三包。

在反对目前出台汽车三包的声音中,有的强调汽车作为特殊产品,其技术复杂,制造成本高,价值量大,这使得汽车产品实施三包面临着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等诸多问题的环节,很复杂。他们认为,当前我国正处在汽车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汽车市场发展还不完善。权威的第三方鉴定机构的体系没有建立,难以对汽车产品质量问题和性能故障作出科学、准确、公正的鉴定。

对此,汽车行业资深评论人士贾新光认为,不成其为理由。而知名维权律师邱宝昌则认为此举不明智。所谓的鉴定难,第三方鉴定机构体系没有建立,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在贾新光和邱宝昌看来,在汽车纠纷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一直就是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的受害者。从逻辑上说,这恰恰证明了三包的必要性:制造成本高,消费者付出的代价也就高;技术复杂,消费者要想自行证明它的质量缺陷也就有很大难度;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恰恰说明在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方面,汽车领域需要加大力度。

专家认为,拿这点作为反对三包出台的理由,其实质是一旦实施三包,汽车厂家和商家就被上了紧箍咒,他们的利益岂肯白白放弃?

厂商也该尝尝柠檬滋味

每每说起汽车三包,总会提起美国的柠檬法。柠檬法的核心就是结束汽车厂商的强势地位,将汽车质量的否决权交给车主。

买到问题车,就如同吃了一颗青柠檬,酸涩不堪、难以下咽。在我国,这种滋味只有消费者知道。来自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汽车投诉同比增长51.1%,创历史新高。汽车成了投诉量同比上升幅度最大的商品。

也正是因为高昂的维权成本,加剧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不信任感,大棒砸奔驰、牛拉宝马等影响企业品牌形象的极端抗议事件开始频频出现。柠檬的滋味也该由制造和销售问题车的厂商品尝一下了。贾新光告诉记者,政府部门要拿出决心让三包尽快出台,确立车主可退换车的权利,不能久议不决。

他认为,很多人担心的第三方鉴定不应是障碍,根据美国保护汽车消费者的柠檬法,反复维修不解决问题,车主拿着维修单到消协,直接盖个章就能换车。我们并不倡导消费者过度维权。邱宝昌告诉记者,但是长期以来中国汽车消费者退、换难的痛苦绝不能再持续下去了。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汽车三包,最重要的是如何尽快促成政策出台,细则则可在执行中逐步完善。对于各种不成熟的条件,可以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进行修补、规范,尽量做到各方利益的均衡。

短期利益PK长远发展

三包的出台是为了从源头上保证我们买的每一辆车都质量过硬。此次征求意见稿中,对汽车三包期间的设定,对退换、维修标准的明确,对质量维修次数和日期的限定等等,虽然表面上旨在维护广大汽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其实也隐含着强化生产、销售商家对产品质量的责任意识的社会治理功能。

邱宝昌认为,三包通过明确销售商、制造商、修理商的相关责任,来促使汽车生产、销售、维修等环节更加规范化、有序化,以形成健康有序、信用度高的汽车消费市场。实际上美国柠檬法出台时阻力也很大,汽车厂家对其全力抵制。贾新光告诉记者,虽在施行之初,美国三大汽车厂商在两年之内赔付了10亿美元,但逼出来的效益却是巨大的。之后美国汽车厂商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市场颓势得以扭转,汽车卖得更火。

正因如此,国际汽车业界普遍认为,如果没有柠檬法,就没有今天的通用和福特。汽车三包政策从现阶段来看,对于中国汽车的发展,特别是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来说,很可能是一柄双刃剑。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认为,从长远来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汽车产品质量的提升,使中国的汽车产品在走向世界时,有更足的底气。

目前,中国的汽车产业已进入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过渡期。是选择因怕投诉过多,赔偿过重影响到企业利益的短期阵痛,还是选择顶住压力出台三包,有效地保护汽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汽车市场良性竞争的长远目标,两者之间不难作出抉择。

●名词解释

何谓柠檬车

在美国,各州都拥有一部专门维护汽车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柠檬法(LemonLaw)。青柠檬又酸又涩,美国把不争气、问题多的新汽车称为柠檬车(Lemon-Car),保护汽车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也就被称为柠檬法。

柠檬车是美国经济学家、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乔治阿克罗夫教授首先提出的。他在1970年时发表的《柠檬市场:质化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是一篇主要推理不对称资讯理论对二手车市场的影响机制的论文,在文中阿克罗夫用不同的水果代替不同特性的二手车,以香甜的樱桃与水蜜桃来比喻车况优良的二手车,而用酸涩的柠檬来比喻车况不佳的二手车。虽然当初阿克罗夫的论文主要是讨论二手车市场的问题,但后来却被引申用来指出厂后问题百出的瑕疵车,并且这一称呼进一步延伸,保护汽车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也就被称为棕檬法。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