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劣质产品展销会并没有难产
把劣质产品摆上展台,再由生产厂家高价回收,这是1987年原轻工业部举办“首届劣质产品展销会”的创意。“可惜难产了”。提起那次展销会,不少人都摇着头,深表遗憾。“其实,那次展销会并没有难产。”时任轻工业部部长的曾宪林老人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讲述了那段往事。
华君武画了一幅《难产》
1987年8月12日,首都各新闻单位报道了轻工业部当年将举办“第一届劣质产品展销会”的消息。然而,人们后来并没有见到这次劣质产品展销会。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当时专门创作了一幅漫画,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取标题为《难产》。
“画面上是一个孕妇,肚子很大,上面写着‘劣质产品展览会’。”精神矍铄、现年75岁的曾宪林老人对那幅漫画还记忆犹新。
“那次活动不叫展览会,而叫展销会。”曾老解释说,不少人认为那次活动难产了是因为他们对活动名称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活动的重点在“销”上,而不是在“展”上,由于产品后来没有在展览馆展出,一般人从“展”的角度去看,觉得活动失败了。但从“销”的角度去看,那次活动实际上搞得很成功。“没有展出的原因是因为产品都‘销’出去了。”曾老说。
向消费者征集劣质产品
“展销会一般都是到厂家去征集产品,而我们是向消费者征集产品。过去是到厂家征集优质产品,现在我们是征集劣质产品。”谈起那次活动的创意,曾老的脸上流露出自豪的神情。曾老说,上世纪60年代他在基层做厂长时,就常在厂里搞废品展览活动。1987年年初到轻工业部就任,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举办劣质产品展销会。“当时在轻工业部内部的阻力也很大,有人认为是给轻工业部抹黑,还有人认为这等于否认了前任领导的政绩。但我坚持认为,要打破部门观念,勇于揭丑,敢于揭丑,这才是真正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后来,大部分同志都支持了我的意见。”
“当时,我们把活动范围主要定在北京,时间限定为两个月。展销会工作人员接到消费者对劣质产品的电话或信函投诉后,几天之内会派人上门,到消费者家中把被投诉的产品拉到轻工业部的仓库,由专家组来评定该产品是否属于劣质产品。”曾老说。
厂家上门苦苦求购
“后来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活动开展后没多久,生产厂家都慌了,一些厂家人员甚至厂长经理亲自跑到北京来,通过各种途径打听自己的产品是不是被投诉了。轻工业部上门去拉产品的工作人员了解到,在得知自己的产品被投诉后,不少厂家派人直接到消费者家里去,苦苦哀求他们不要将产品送到展销会上,有的甚至以几倍的价格把自己的产品买走了。”曾老告诉记者,搜集到仓库里的劣质产品只是投诉总量的小部分,大部分都被生产厂家买走了。由于仓库里的产品数量不多,展览馆不愿提供场地,轻工业部最后决定让被投诉的厂家到仓库里去购买自己生产的劣质产品。据后来统计,那次活动中,厂家买走的产品价值360多万元。
曾老笑着对记者说,当时他和华君武住在一个院子里,后来有一次与华聊天时,他开玩笑说华画的《难产》与具体情况不符,华也表示他说的有道理。
曾老告诉记者,当时举办劣质产品展销会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激发人们的质量意识。“当时是短缺经济,不少东西都要凭票供应,即便是质量很差的产品,比如说不转的电风扇,不制冷的电冰箱,消费者也抢着买。由于产品供不应求,生产厂家只追求产值,不重视产品质量的情况非常普遍。”
“劣质产品展销会活动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关注。”曾老回忆说,当时美国的《华尔街日报》、法国的《费加罗报》都对轻工业部的这次活动进行了报道。其中,《费加罗报》的一篇文章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文中评价轻工业部举办劣质产品展销会是对保护落后的一次革命,是对产品质量的一次挑战,是对官僚主义的一次挑战。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