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产登记条例难产改革阻力难破除 专家劝别期望过高
【原标题】不动产登记条例难产改革阻力难破除
广受外界期待的《不动产登记条例》,最终未能在6月底前如约出台。作为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重要部分,该条例的出台虽然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此次爽约却反映出我国房地产制度建设落后于市场发展的现实。为尽快推进制度的完善,亟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破除改革阻力。
不动产统一登记,是指完成并整合房屋登记、林地登记、草原登记、土地登记、海域登记等,从而厘清不动产权属关系,取得完善的不动产数据,并为未来的房地产调控、税制改革等打下基础。按照规定,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由国土部、住建部会同法制办、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负责,条例需要在2014年6月底前出台。
不动产统一登记的主要工作内容在于信息采集、规章梳理和职能整合三个方面。分析人士认为,正是这三个方面的迟缓,使得不动产登记条例迟迟不能出台。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恰恰反映出我国房地产改革的三项顽疾:基础信息缺乏、法律法规混乱、九龙治水难以协调。
在基础信息方面,由于我国产权制度不够完善,导致该项工作起步较晚。同时,基础信息的采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因涉及个人财产等隐私,使得登记工作遭遇重重阻力。
涉及不动产登记的法律法规,共有《土地管理法》、《房地产管理法》、《房屋登记办法》、《森林法》、《草原法》、《海域使用权登记办法》等。其中不少条款对条例的出台有着制度障碍,而这些法律条文不仅没有理顺,有些法律本身就尚处于修订状态。
相比之下,九龙治水的问题显得更为关键。房地产的产业链长,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这种性质决定了涉及房地产调控的有关政策,都需多个部门的共同论证和决策。这虽然使得决策过程更为科学和慎重,但也无形中拉长了政策的出台周期。更有甚者,由于涉及部门利益,不少文件的出台时间甚至拖延数年之久。
近几年来,如《土地管理法》修订、住房保障立法等事关重大领域改革的文件,均迟迟不能出台。虽然有着不少客观因素,但部门之间的职能整合不到位、决策效率低,仍然是主要原因。
就不动产登记而言,共涉及国土、住建、财政、农业、税务、林业、海洋等多个职能部门,以及法制办、中编办等协调机构。如此庞大的联席机构,在职能整合中耗费的时间成本可想而知。
虽然我国房地产业起步较晚,但市场潜力巨大,在城镇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相比之下,制度建设却明显滞后于市场发展。这也使得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异动,决策层就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只能倾向于诉诸行政干预。而从多年的楼市调控经验来看,行政干预的效果显然不尽如人意。
如今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关系趋于平衡,市场迎来自发调整。在这一阶段,启动房地产制度改革,推出以不动产登记、个人住房信息联网为主的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迫在眉睫。为此,必须做到摒弃部门利益、转变政府职能,强力推进包括不动产统一登记在内的各项房地产领域改革,勿使制度继续成为房地产市场乃至经济发展的障碍。
【相关报道】不动产登记条例难产受质疑专家劝别期望过高
中新网7月3日电(房产频道马榕)6月底大限已过,《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出台爽约已成事实。有媒体引述权威人士的消息称,《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出台时间将延迟。
早在7年前,以个人住房信息联网为核心内容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便在物权法中得以明确提出,但其进展却一直温吞缓慢。此番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的难产,更是引来了外界诸多诟病。不过,在原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牛凤瑞看来,这种诟病源于对不动产统一登记的过高期待,其降房价、反腐等作用已被过度解读。
7年蹉跎不动产统一登记推进路漫漫
在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中,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正式提出,但并未对统一登记的范围、执行机构、操作办法等进行阐释和细化。7年以来,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进度滞缓。
去年3月,在不动产登记提出6年后,《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通知,规定2014年6月底前出台不动产登记条例。
时至今年,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推进提速。1月,中央编办发布《关于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的通知》;3月,不动产登记试点城市确定;4月,国土部成立不动产登记工作领导小组;5月,国土部不动产登记局正式挂牌;6月,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研究设计启动
据媒体报道,截止6月底,至少已有河北、江苏、山东、山西等18个省(区、市)启动了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不过,之前规定于6月底出台的《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已悻悻爽约。
6月底爽约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难产
截止7月1日,官方并未发布《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出台的消息。5月国土资源部通过的立法计划中显示,原本定于6月底出台的《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变为了在6月底前力争报出送审稿,年内完成立法。
据法制晚报6月30日报道,从权威人士处获悉,《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延期,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出台,目前仍在研讨和征求意见阶段。至于不动产登记条例难产背后的原因,不少人士认为,多部门利益格局难破以及不少既得利益者阻挠为主要因素。
原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牛凤瑞则表示,不动产统一登记推进、条例出台的阻力更多在于细节上的复杂性。不动产登记中住房登记是主体,而这其中涉及到各种细节的界定。牛凤瑞在接受中新网房产频道采访时举例称:单就北京的房屋产权划分来看就很复杂,有普通商品房、房改房、经济适用房等众多分类,这些在界定和落实上面都有难度。
对于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的难产,财经评论人余丰慧评论称,这一政策的落实,考验政府改革的决心,也考验是不是真的敢于壮士断腕。
专家:不动产登记作用被误读
自推出以来,以个人住房信息联网为核心内容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便被赋予了诸多使命反腐、降房价等。公众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关注成了督促不动产登记立法的舆论力量。
之所以对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延期出台引起热议,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不动产登记作用的过高期待。牛凤瑞对中新网房产频道说。他认为,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实施,对保护个人合法产权、规范社会市场交易有重要作用,也是征收房产税的前提。但指望它去降房价、反腐等,是不恰当的。
牛凤瑞指出,不动产登记可能会刺激部分人员将拥有的房产变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房屋的使用率,但这个群体所持有的房子数量和大市场相比比重极小,影响房价走势的概率很有限。
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也发文称,动辄把不动产登记与反腐、土地财政相连,把反腐、保护合法财产、改变地方财政来源的重任强压在不动产登记头上,实在是不切实际的期盼。在她看来,不动产登记仅仅是中性的技术手段。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