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崇拜当道豁达心态难产
“几家欢喜几家愁”,每年高考成绩公布之际,成功者的“欢喜”和落榜者的“愁苦”的对比都是如此强烈。针对一些落榜者的极端反应,昨日《新京报》发表社论,倡导高考失败者要以豁达心态直面高考分数。
如果单从理论上讲,笔者赞赏社论的观点和立论理由。但笔者认为,社论的论证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硬伤
”——忽略了失败者非豁达心态产生的社会背景。也就是说,其实对于很多高考失败者而言,他们是很清楚自己应该以豁达心态直面高考分数的,但为什么在失败来临的时候,他们本应该从容平和的心态会异化到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发泄郁闷的程度呢?
虽说近年来高等教育一直都在“扩容”,但对于一个存在着相当大基数的“消费群体”来说,高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相对稀缺的资源,所以很多家庭和学生,尤其是身处贫困地区的考生及其家庭,更是把高考作为实现他们“鲤鱼跃龙门”的“华山一条路”,成功则皆大欢喜,失败却无法正视。于是,在这种严重的高考崇拜情结的氛围中,考生承受了太多超越考试本身的东西。
事实上,正如社论所言,一锤定音的高考成绩不是衡量人才的惟一标准。没错,这些理由的确是使得考生保持豁达心态的金玉良言,但是这样理性的声音总是被淹灭在视高考为惟一和盲目崇拜高考的汪洋大海之中,最终显得那么微乎其微。其实,这从反面也证明了我们社会为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的渠道不够多,而高考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了主要的或者惟一的人才“加工流水线”,由此衍生出一种近乎病态的“高考崇拜情结”也就不足为怪了。
社会尽快建立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机制,媒体尽可能地以一种更理性的方式报道高考,引导公众和考生正确对待高考成败,比如淡化对“状元”的炒作、拿高考成功其后人生并不成功者和高考不成功但人生成功者的例子做对比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总之,一句话,要尽快从人才机制和社会舆论入手消除所谓的高考崇拜情结。只有这样,以豁达心态直面高考分数才能真正成为现实,否则,这只能是理论上的说教而已。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