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规划再难产
近日传出消息,此前坊间推测将于7月份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再次延期,预计到年底才会公布。同时,工信部相关人士也否认了千亿元政府资金补贴的传闻。对于蹒跚学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一波折再次引发业界的热切关注。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对未来10年中国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年来,《规划》“千呼万唤未出来”,其间《规划》的进展可谓一波三折:
2010年8月,工信部牵头起草《规划》,向社会征求意见,并预计在进一步完善后于当年年底前推出;2011年“两会”期间,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规划》已正式报至国务院审批,“不出意外,这一产业规划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公布”;7月初,工信部官方网站公布信息称,《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并上报国务院审批;近日,国家部委相关人士否认《规划》将于7月出台,称“最快也要到下半年”。
时至今日,“十二五”第一年已经过半,《规划》的公布却一再延期,其中的原因颇费思量。对于政策制定方层面的因素,业界人士大多持有共识:国家分管汽车工业的四部委——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科技部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线路上存在一定分歧,其中工信部基于销售、能源网络等产业化基础现状考虑,倾向于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划。而科技部则基于能源安全和弯道超车的考虑,仍倾向于“优先发展电动汽车”。显然,新能源汽车产业没有经验可循,到底哪种路线更利于发展,没有任何一个政府部门或企业能够独自拍板,如何在分歧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和调整,是左右《规划》出台时间的一大挑战。
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还面临着标准不统一的尴尬。某业内人士称:“一部电动汽车现在执行的行业标准大约有七八十个,但就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中大新能源汽车公司总经理马宪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入了怪圈:“每个企业各自为政,各搞各的技术路线。小成就被无限夸大,问题被深深掩埋,对政府、官员、企业甚至自己都造成了误导。”“没有一个规范的标准,遇到技术上的不兼容,大家互相推诿,导致行业发展停滞不前。”
在工信部公布的《规划》意见书中,从产业体系、技术力量、市场规模等方面描绘了10年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蓝图。同时,为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的发展,多地政府使出了资金补贴的“强心剂”,北京、杭州等城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获得补贴最高可达12万元。
而宏伟目标和诱人补贴之下,却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仍旧低迷的市场现状。到目前为止,我国能够实现新能源汽车量产的企业还较少,产销也不过万余台,即使在电动汽车领军企业比亚迪所在的深圳市,实际销量仍难达到传统能源汽车销量的一个零头。
有分析人士指出,即使《规划》按时出台,新能源汽车行业本身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技术瓶颈就是目前最大的制约。近日《求是》杂志刊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节选,其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电动车开发刚刚起步,总体上还处于初级探索和跟踪外国技术阶段,主要设备和材料都依靠进口。”
核心零部件发展的欠缺,也一直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大短板。有分析人士表示,电动汽车的能源补充是公认的难题,即使是在环保压力巨大的北京,充电站至今仍然非常稀少。对于消费者而言,使用环节的难题不解决,再好的鼓励政策都是无本之木。
尽管《规划》的推迟不会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造成实质上的影响,却给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表示:“新能源车没有‘弯道超车’的可能,没有捷径,只能是踏踏实实地做。掌握了新能源核心技术,才能成为真正的世界汽车强国。”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