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半受访者骨质疏松市民补钙有三大误区
苏北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颜连启告诉记者,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的表现就是老年骨折,其实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和容易骨折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最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群。大多数人并不认为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病,往往是发生了明显的腰疼、腿痛,甚至髋关节骨折后,才意识到它的危害性。
记者从苏北医院骨科门诊得知,虽然每天来治疗骨质疏松的人不多,但是颜连启等专家从普通市民日常的举动上判断,其实患有骨质疏松的市民并不少。一些中老年市民出现驼背、直不起腰、腰疼得睡不着觉等症状,都是骨质疏松的表现。
近年来,苏北医院曾对50岁以上的中老年扬州市民做过一项调查,通过骨密度的测量发现,100名接受测量的市民中,有50多名已经发生了骨质疏松。
50岁的陈阿姨前天在家中洗澡时,不小心摔倒,腰背部疼痛了好几天,只好来到医院看病。颜连启医生诊断后发现,陈阿姨患有骨质疏松症,骨头年龄已经相当于70岁了。
颜医生告诉陈阿姨测量结果,她很不理解。陈阿姨告诉记者,她平时在家挺注意补钙的,一周起码喝两次骨头汤,怎么可能会骨质疏松?对此,颜连启认为,很多市民有误解,认为喝骨头汤能够补钙,其实骨头汤里面的钙质根本没多少,大部分钙质根本没有溶解在汤里面。听了医生的专业说法,陈阿姨恍然大悟。颜连启介绍,在门诊中,50来岁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现象比较常见。一些50岁左右的女性,骨头的年龄已经相当于60~70岁,骨头非常脆弱,一次小小的跌倒就可能导致骨折。而缺钙,尤其是缺乏维生素D,是导致骨密度骨量减少,引起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
对此,颜连启表示,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绝经后的女性患病率甚至能达到20%。不少人通过喝骨头汤的方式补钙,但骨头汤里可供人体吸收的钙量极其有限,其中更多的成分是油脂,喝多了非但不能补钙,反而容易喝出高血脂来。
除了喝骨头汤外,一些市民还通过吃钙片的方式补钙。对此,颜连启表示,各个人对钙的吸收因人而异,钙片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另外,很多女性喜欢全副武装,做好防晒工作。颜连启主任医师表示,这样的做法不利于补钙,晒太阳是最绿色最廉价的补钙方式,通过紫外线的吸收能够补充体内的维生素D,增加骨密度骨量。
如今,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过了35岁,市民就要注重补钙了。对此,颜连启表示,这个说法具有科学性。据了解,大部分女性在35岁以后,卵巢的功能就会减退,雌激素水平会逐渐下降,导致骨质易流失。
究竟如何才能合理有效地补钙呢?颜医生告诉记者,合理运动是最好的方式。据悉,今年世界骨质疏松日的主题就是两个字:锻炼。运动能够增强骨骼发育,晒太阳可促进皮肤合成,帮助钙吸收活性维生素D。
除了运动外,饮食合理化对于补钙也很关键。老年女性可以多吃一些豆制品,而其他人群可以多吃小鱼小虾,最好连皮和骨头一起吃,同时多吃坚果、多喝牛奶。“过荤和过素都不好,体内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才能维持好的状态。”
颜连启提醒市民,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如果出现脚抽筋、腰酸背痛、全身乏力、身高变矮、驼背等现象,应及时到医院骨科检查,确诊是否患上骨质疏松。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