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是指骨质含量降低,骨组织呈多孔性改变,骨质内的孔隙增多,骨骼脆性增加,容易导致骨折,所以骨质疏松的骨又称“脆骨”。随着年龄增加,人体其他器官系统的功能衰退改变的同时,骨组织也发生生理性退行性改变,主要表现为骨质中的钙逐渐流失,使骨量减少,骨山梁的结构发生变薄、穿孔、断裂改变,这种衰退在骨骼方面称为原发性骨质疏松,包括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称Ⅰ型)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称Ⅱ型)。病理性损害引起的骨质疏松症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如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结缔组织疾病和某些药物影响骨代谢而造成的骨质疏松症,还有无明确原因,好发生在青壮年,与遗传有关,称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无论男女到35岁左右全身及局部骨骼单位体积骨量可达到峰值,一般在40-45岁开始,骨量逐渐丢失,每年以1-2%速度丢失,如果饮食中不注意含钙食品,就会出现长期缺钙,降低骨量密度引发骨质疏松。该症状为全身肌肉疼痛,腰背肌肉压痛,有时肋间轻痛,髋关节、膝关节酸痛、下肢抽筋、常感乏力,尤其是在下午特别疲倦,睡眠易惊醒,身高变矮逐渐驼背等。
因此要注意科学补钙,上海市中医门诊部骨质疏松专科聘请市骨质疏松中心专家教授每周三上午为广大患者诊治,指导怎样合理用药补钙来帮助防止钙进一步流失减轻症状,高血压患者要注意低盐饮食以减少小便中钙的流失。由于钙的吸收主要是在人体的小肠上部需要活性维生素D的帮助才能使钙进一步进入骨骼中,所以要多饮维生素和蛋白质、海鲜等,注意户外活动、日照,更有效的帮助钙的吸收,提高生活质量。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