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预防越早效果越佳
据聂英坤教授介绍说,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一种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伴有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早期无预警信号,临床也没有明显症状,中老年人不会像对待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或恶性肿瘤那样受到重视。事实上,50岁以上妇女因骨质疏松而致的各种骨折为40%,比乳腺癌9%、心血管病4%的比例和危害高得多。其中,发生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的老年人,约有15~20%在一年内死于各种并发症,存活者中仍有半数以上留有残疾,生活不能自理。
朱秀英教授指出,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中老年人、绝经后妇女以及患有以下疾病的人群——
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与甲状旁腺疾病、肢端肥大症等;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病等;肝肾疾病,如慢性肝病、肝硬化、肝癌和慢性肾功不全、尿毒症等;其他疾病,如吸收不良综合征、骨软化症、脊柱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此外,长期服用强的松、地塞米松、可的松、鲁米那、苯妥英钠、制酸剂、利尿剂、抗凝剂、甲状腺素等药物的人,也容易受到骨质疏松症的“纠缠”。
对上述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要高度重视和特别关心,采取骨保护措施。可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防治办法,有条件时对他们定期做骨密度测定,依据骨矿物质丢失的量和丢失速度,予以补充钙和维生素D,以及适量的雌激素替代治疗。同时,对这部分中老年人来说,定期体检至关重要,如若早期发现相关疾病就可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连累到骨骼。
“尽管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老年病,但这仅仅是指此病的发病期处于人的中老年阶段,其相关病因从儿童时期就已经潜伏了。”聂英坤教授指出,一生中任何时期营养状况不良、缺乏体育锻炼,都会增加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儿童期和青春期是骨发育的关键阶段,大约在20岁以前能获得峰值骨密度90%以上的骨量,30岁骨量达最高值,称之为"骨峰值"。注意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均有利于骨矿物质的储存,建立起骨峰值。因此,从儿童期开始就应进食含钙高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虾皮、鱼类、蘑菇、木耳、绿叶蔬菜及适量蛋白质。同时注意接收足够的阳光照射并适当补充维生素D,以促进钙的吸收。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