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切勿盲目补钙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结构破坏为特征,进而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该病的特征是骨强度的损害,骨折的危险性增加。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确定为是继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二大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但目前还没有安全有效的根治方法。
由于这种疾病是一种静悄悄的流行病,因为它的发生、发展都在无声无息中进行着,没有明显的症状,极易被人们忽视,当已经出现骨折(最常发生骨折的部位为胸椎、腰椎、髋部、腕部)的时候,再进行防治为时已晚。因此,医生建议,市民从30岁后要开始有意识、合理科学进行补钙。
中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
近日,清远市中医院的骨伤科接诊了一名102岁的老人。该名老人因患有骨质疏松症而被家人急忙送入院。据其家人介绍,去年冬天有一段时期天气特别寒冷,老人不停地加衣服,有一次弯下腰给自己加厚袜子的时候,突然就“定格”在那里动不了,后来家人把他扶上床躺着休息,以为只是扭伤腰,休息一下就会好的,谁知老人一直说骨头痛,有时候痛得“哇哇”叫,动弹不得。
“最痛的时候手不能动,稍作轻轻拿起物品的动作也痛得撑不住。”老人摸着自己的髂部说到。家人吓得马上把他送进附近医院,几瓶吊针下来,症状似乎有所缓解,但没过几天,老人的腰骨和胸骨又痛起来了。无奈之下,老人被送进了清远市中医院“老人家是坐着轮椅被推进来的,而且露出十分痛苦的表情,不停地喊‘痛’。”主治医生刘毓看了老人之前拍的腰椎片和胸骨片发现,老人的骨密度已稀疏,而且出现腰椎增生,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
据悉,刘医生曾经在广州几家大型医院工作过,自从他去年来到清远市中医院工作后发现,清远地区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很多,这个群体集中在中老年阶段,群体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骨质疏松的危害性在于多数人无明显症状,而随着年龄增长,骨钙在不断流失,一旦出现症状,骨钙丢失常在50%以上,短期治疗难以见效。”也就是说,如果平时不注意补钙,或者补钙的方式不正确,到了一定年龄后,骨质疏松的症状会非常明显。
骨质疏松症致残率高
清远市中医院骨科医生刘毓解释,骨质疏松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钙盐与基质呈正常比例,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在多数骨质疏松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发病比较缓慢但个别会较快,其中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为特征,还会出现身长缩短、驼背、呼吸功能下降等情况。
其中,出现骨骼疼痛的患者占了70%—80%,这种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就会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最严重后果是骨折,因为骨质疏松会大大增加骨折的几率,患者可因剧烈咳嗽或汽车的颠簸而发生骨折,严重者甚至在日常生活中轻轻一碰、一扭都会发生骨折,并可能因骨折而造成压迫神经,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甚至瘫痪。
清远市中医院骨伤科的医生告诉记者,曾经收治个别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连打哈欠都会觉得疼痛。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得非常谨慎。而这种情况的治愈率也不乐观。
据悉,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部位最常见的是椎体、髋部和前臂等,其中以髋骨骨折造成的后果最为严重。美国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当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发生后的1年内,约有1/5的患者死于肺炎、血栓等各种并发症,有一半以上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仅有1/4能够恢复到骨折前的健康水平。
据了解,骨质疏松症具有“四高一低”的特点,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费用和低生活质量。
由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早期的骨质疏松症没有明显的症状,不易被人们发现。当骨量丢失12%以上时才会出现腰肌酸软、腰背疼痛、筋骨疼痛、长管骨隐痛、乏力畸形等症状,医生提醒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应引起注意。
骨质疏松三大认识误区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症的风险逐渐增加,由于骨质疏松症会带来疼痛,并容易引发骨质疏松性骨折,使得老人对骨质疏松心存恐惧,加上广告上对补钙作用的夸大宣传,使得不少老年人开始盲目补钙。对此,刘医生认为,其实老年人补钙过量,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如果一味的补钙来预防骨质疏松,没有分清实际病状,“麻烦事还在后头”,刘医生举了几个关于老年人在补钙问题上存在的误区。
误区1补钙能治愈骨质疏松症
许多老年人误认为,人老了,骨头脆了,所以要吃钙片来防治骨质疏松。其实不是这么回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刘医生称,女性在绝经以后5—10年,男性在65—70岁一般会出现骨质疏松。
其实,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般在30—35岁会达到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骨量,称为峰值骨量。之后骨质就开始丢失。所以,要想保持骨头硬朗,就得在35岁之前打好基础。底子厚了,到老年才剩得多。也就是说老年人大量补钙并不能逆转骨量减少的趋势,也不可能治愈骨质疏松。
补钙并不能治疗骨质疏松,而只能预防骨质疏松,这个概念已经为绝大多数家庭所接受。所以,一旦患有骨质疏松就不能光靠补钙,要想办法用专门的药物治疗。同样是骨质疏松,妇女尤其是处于更年期和绝经后的妇女更容易发生。因为妇女在这个年龄阶段,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随着卵巢功能的下降而逐步下降。在雌激素下降带来的各种身体变化的病症中,骨质疏松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
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不少市民为了防止骨质疏松,会提前补钙,有些家长甚至在孩子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给他补钙,刘医生觉得这都没有必要,“十多岁的孩子还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只要在平时饮食中适当吸收富含钙的食物即可,没有必要刻意去大量补钙。”
误区2不分病因盲目补钙
骨质疏松主要分为两大类———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和继发性的骨质疏松。针对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治疗手段也不一样,市民不能不加区分,一律补钙,否则会出现并发症。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如钙营养不良等引起的骨质疏松,补充钙剂就非常有效。但对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就不能依靠补钙来治疗。
就目前的接诊情况来看,刘医生称,绝大多数老年人发生的骨质疏松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这类老年人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盲目补钙没什么作用。但不少市民还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为了补钙,纷纷到药店买钙片进食,“这样盲目补钙不仅仅是浪费钱,更重要的是加重钙流失的情况。”
据悉,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什么有效手段能治愈骨质疏松,能做到的只是预防和减缓。刘医生提醒市民,现在电视上某些广告把其宣传的补钙药物的功效“吹捧”得神奇,有些甚至宣称吃了某种补钙制剂,就能治愈骨质疏松,“这是没有道理的,只要结合钙流失的原理来分析一下就能戳穿这些谎言。”
另外,老年人容易骨质疏松,有的人补了几年钙,还是骨质疏松,这就是酸性体质在作怪。酸性体质把人的血钙中和,沉淀了,不管用了。血钙降低,骨头里的钙就会跑出来补充血钙,结果又被酸性物质中和了,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酸性体质的人群如果想补钙,必须先纠酸,改善酸性体质,补钙才能成功。此外,酸性体质的人群还容易出现失眠、多梦、疲劳、腰酸背痛、四肢麻木、怕冷、便秘、腹泻、急躁、身体肥胖、痛风等症状。如果出现这些症状,那就得尽快就医。
误区3钙补得越多越好
许多老人误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实不是这样。通常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入8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如果血液中钙含量过高,可以导致高钙血症,并引起肾结石、血管钙化等并发症,危害老人健康。因此,是否要补钙、怎么补、补多少等问题都值得市民尤其是老人注意。清远市中医院骨伤科不少医生都向记者反映,有些市民三十多岁就开始补钙,但不能持之以恒,记起来的时候就吃钙片,有时候甚至过量补钙,一天进食多次,而有时则一个星期也不补一次,这样没有规律的补钙,效果并不好。最重要的是,补钙不是单纯性的从药店中买几瓶钙片吃就能达到目的,适当晒晒太阳、多运动和多吃含钙的食物都是很重要的。
饮食运动以防骨质疏松
如何防止骨质疏松?这需要从生活的细微处着手。刘医生称,补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贵在坚持。
日常饮食中增加钙的补充
合理膳食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钙参与骨的代谢,是形成骨的重要营养元素,在日常饮食中增加钙的补充是有效的预防措施。例如要常吃排骨、脆骨、虾皮、海带、发菜、木耳、柑、核桃仁等含钙量丰富的食物,以及牛奶、鸡蛋、鱼、鸡、瘦肉、豆类、豆制品等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同时要多吃新鲜蔬菜,苋菜、香菜、小白菜和水果,因为这些食物可以向身体供给维生素D及C,而这些维生素在骨骼代谢上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另外,忌辛辣、过咸、过甜等刺激性食品。
健康生活方式有助预防骨质疏松
运动锻炼是通过肌肉张力的机械应力刺激成骨细胞,促进骨形成和骨重建,可以维持或增加骨量,而且增加骨的弹性。中年时期运动可对机体产生多方面的益处。而老年时期运动不仅可减缓骨量的丢失,还可以改善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跌倒的风险。医生推荐走路、慢跑、体操、跳舞、骑车、球类等运动方式,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每周3—5次。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骨质疏松症有益。吸烟、酗酒、喝浓咖啡均可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啤酒比其他酒类对髋关节骨折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应该适当增加进食富含钙、磷的食物;适当运动锻炼,不吸烟,少饮酒,少喝浓咖啡、浓茶和碳酸饮料;适量地摄入蛋白质。
另外,适当晒太阳必不可少。由于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进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生成前维生素D3,再依靠皮肤温度转为维生素D3,由淋巴等转运吸收,再经肝和肾中羟化酶的作用生成活性维生素D。而活性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对钙、磷吸收,促进骨的形成,有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
教你一招
几款靓汤辅助治疗骨质疏松
发生骨质疏松后,除了进行正规的药物治疗,合理的膳食营养有助患者改善症状,下面是几个骨质疏松的食疗方法。
●黄豆猪骨汤
材料:鲜猪骨250克、黄豆100克。
制法:黄豆提前用水泡6—8小时;将鲜猪骨洗净,切断,置水中烧开,去除血污;然后将猪骨放入砂锅内,加生姜20克、黄酒200克,食盐适量,加水1000毫升,经煮沸后,用文火煮至骨烂,放入黄豆继续煮至豆烂,即可食用。每日1次,每次200毫升,每周1剂。
功效:鲜猪骨含天然钙质、骨胶原等,对骨骼生长有补充作用。黄豆含黄酮甙、钙、铁、磷等,有促进骨骼生长和补充骨中所需的营养。此汤有较好的预防骨骼老化、骨质疏松作用。
●桑葚牛骨汤
材料:桑葚25克,牛骨250—500克。
制法:将桑葚洗净,加酒、糖少许蒸制。另将牛骨置锅中,水煮,开锅后撇去浮沫,加姜、葱再煮。见牛骨发白时,表明牛骨的钙、磷、骨胶等已溶解到汤中,随即捞出牛骨,加入已蒸制的桑葚,开锅后再去浮沫,调味后即可饮用。
功效:桑葚补肝益肾;牛骨含有丰富钙质和胶原蛋白,能促进骨骼生长。此汤能滋阴补血、益肾强筋,尤甚适用于骨质疏松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虾皮豆腐汤
材料:虾皮50克,嫩豆腐200克。
制法:虾皮洗净后泡发;嫩豆腐切成小方块;加葱花、姜末及料酒,油锅内煸香后加水烧汤。
功效:虾皮每100克钙含量高达991毫克,豆腐含钙量也较高,常食此汤对缺钙的骨质疏松症有效。
●猪皮续断汤
材料:鲜猪皮200克,续断50克。
制法:取鲜猪皮洗净去毛、去脂、切小块,放入蒸锅内,加生姜15克,黄酒100克,食盐适量;取续断煎浓汁加入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至猪皮烂为度,即可食用。1日1次,分次服。
功效:猪皮含丰富的骨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对人体的软骨、骨骼及结缔组织都具有重要作用。
测一测
看看你有没有骨质疏松症?
1.有没有轻微碰撞或跌倒就会发生髋骨骨折的情况。
2.是否曾经因为轻微的碰撞或者跌倒就会伤到自己的骨骼。
3.是否经常连续3个月以上服用可的松、强的松等激素类药品。
4.身高是否降低了3厘米。
5.经常过度饮酒。
6.每天吸烟超过20支。
7.经常患痢疾腹泻。
8.是否在45岁之前就绝经了。(女士回答)
9.是否曾经有过连续12个月以上没有月经(除了怀孕期间)。(女士回答)
10.是否患有勃起功能障碍或缺乏性欲的症状。(男士回答)
如果受试者有任何一条问题的答案为“是”,就表明有患上骨质疏松的危险,但这并不表明受试者就患了骨质疏松症,是否患有这种病症需要进行骨密度测试来得出结论。
邓薇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