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应加强早期预防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静悄悄的流行病,它的发生发展是缓慢无声的,在造成骨折或其他不良后果前往往不被人意识到。而女性则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目前我国妇女因骨质疏松性骨折致死的死亡率已高于乳腺癌、心肌梗死、脑卒中(脑中风)死亡率的总和,骨质疏松症正成为危害女性健康的“隐形杀手”。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成分流失,导致骨质量下降,表现为骨骼皮质变薄,骨骼内孔隙增大,进而骨质变的疏松,容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性疾病。骨质疏松症常表现出的四大症状为:疼痛、骨骼变形、频繁抽筋、骨折。
通常,人的骨峰值在30岁左右时达到高峰,之后骨量有缓慢的下降,女性在绝经后下降速度加快。有数据显示,全球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约1/3的女性和1/5的男性会受到骨质疏松的威胁。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骨峰值越高,则日后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就越低。因此,年轻女性特别是孕期或哺乳期的女性应适当补充钙和维生素D。因为年轻女性不仅需要补钙来力求使自己的骨峰值达到较高水平,还要保证胎儿或婴儿生长发育的钙需求。而对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应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富含蛋白质及钙质、维生素D的食品,如牛奶、酸奶、豆浆、豆腐、海带、木耳、小鱼虾、各种果仁、新鲜蔬菜等,并避免过多食用肉类及油炸食品。此外多晒太阳、积极参加适宜的运动锻炼,保持愉悦的心情也有助于防治骨质疏松症。
中国健康基金会发出通过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来积极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呼吁:建议民众每天喝1瓶牛奶、晒10分钟太阳、多走20分钟路、不吸烟、不酗酒。中老年人无论有无症状,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及时了解自身的骨骼健康状况。做到早诊断,早预防和早治疗。
很多中老年人错误地认为骨质疏松症是老年自然衰老且无法逆转,因而选择放弃治疗。与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75%患骨质疏松的绝经后妇女没有得到治疗。骨质疏松症并不是生理老化的必然表现,而是一种需要治疗也可以治疗的疾病。及早采取正规治疗,不仅可以改善腰酸背痛的症状,延缓骨量丢失,同时还可以减少发生骨折的危险性。然而,如果骨质疏松症患者不及时发现并接受治疗,一旦发生骨折,会带来很大的痛苦和烦恼,严重的会引起残疾,甚至死亡。有数据显示,20%髋部骨折患者会在一年内因为各种原因而死亡,幸存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一将因此致残。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危害大。然而在我国,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却也面临不少观念上的误区和障碍。
据调查,超过半数的骨质疏松症患者仅依靠补钙的方式来治疗骨质疏松症,这很有可能会延误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治疗。虽然钙剂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单纯的补钙并不能有效增加骨量。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应遵医嘱服用抗骨松药物,药物治疗和积极的生活干预相配合才能降低骨折风险。
骨质疏松症是慢性病,因此治疗过程需要一定的周期。即使是采用首选的骨质疏松治疗药物,患者也一定要遵医嘱坚持治疗。骨质疏松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坚持治疗。持续治疗是管理骨质疏松症的关键,只有坚持治疗才能减少骨折的发生,从而减少因骨折导致的活动能力下降、致残甚至死亡等危险,从而延长寿命,改善生活质量。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