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危险的因素是哪些
原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
1、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增高,但是,在不同地区的研究其所显示的骨密度及骨量峰值在不同的年龄段。张亚利等的研究结果表明:5o岁以上男、女骨密度均随年龄增长显著下降,5O岁以上相同年龄段骨密度男性均显著高于女性,5o岁以上骨质疏松患病率女性显著高于男性。颜晓东等对广西南宁地区的研究结果为6o岁后骨质疏松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张毅等对北京崇文区的调查结果为男性腰椎骨密度值在5O岁~6O岁年龄组最低,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又逐渐增高;女性腰椎骨密度值在岁~79岁年龄段逐渐降低,但在8O岁--85岁年龄组有所回升。张巧等0研究显示,贵阳地区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峰含量成年女性出现在25岁~29岁组,成年男性出现在3O岁~35岁组,BMD值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在5O岁~59岁后骨量呈快速丢失现象。杨春菊等对深圳市居民调查结果为,股骨近端骨峰值出现在2O岁~29岁,在30岁~39岁组间男女两性的骨密度均呈明显下降趋势,5o岁~59岁组间,女性骨密度下降速度最快,男性骨密度无明显快速下降年龄段。刘伟等研究表明,浙江省男女跟骨硬度指数的峰值分别出现在2O岁~24岁和15岁~19岁,此后随年龄增长均逐渐下降,55岁以后女性硬度指数下降速度比男性快,骨质疏松患病率也高于男性。
2、体重与体重指数张清学等[2结果显示,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与体重和体重指数呈显著性正相关,体重越高,体重指数越高,全身的骨密度相对越高,发生骨质疏松的可能性就越低。其机制可能是由于体重大的个体骨组织所承受的机械负荷相应增高,减少了骨吸收并刺激骨形成,有利于提高骨强度,延缓了骨质疏松的发生及降低了骨质疏松的程度。高体重或体重指数对骨密度的保护作用可能还与脂肪组织能衍生雌激素、使激素结合球蛋白降低从而提高游离性激素水平有关认为,瘦小者的骨折风险很大程度上与BMD低相关。
3、运动运动在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能够改善和维持骨结构,促进骨骼生长,能推迟骨骼老化,减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等通过研究已有4年太极拳练习史的妇女与其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组时发现,前者腰椎及胫骨远端BMD显著高于对照组。杨闻等的研究显示,以体力劳动为职业的人群患骨质疏松的几率明显低于以脑力劳动为职业的人。谢冬梅等研究表明,运动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而长期卧床将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国外也有报道,适度的运动可以明显增加人体的骨密度,调节人体的骨代谢,使骨质总量适度增加。
4、血液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研究显示血液微量元素磷、镁与骨密度有关。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是骨质疏松预防策略中的基本措施口,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观点一致。这可能是因为维生素D可促进钙、磷、镁的吸收,使钙、磷、镁代谢保持一定恒定的数量关系,促进成骨过程,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Peacock等蜘研究表明,每天额外补充维生素能有效减少低钙摄入者的髋关节骨量丢失,避免维生素D的摄人不足是预防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因素。
5、吸烟和饮酒有报道,吸烟者患髋骨骨折的危险性是非吸烟者的两倍,而且大部分这种增高的危险性随着戒烟而消失,适量的饮酒对中老年人骨密度的提高有好处,但长期过量饮酒却是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
6、家族史遗传因素对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作用,是的主要影响因素,在预测骨折危险性中也有意义。
7、心理状态研究显示,不同心理情况如对周围环境感到恐惧者骨质疏松发生率增高。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