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 秋冬谨防四大并发症
11月14日是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应对糖尿病 立即行动”。糖尿病被称作现代疾病中的第二杀手,其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在我国,糖尿病发病率正逐年攀升,该病是导致失明、肾衰竭、截肢、心脏病和中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1月11日下午,本报读者健康顾问、厦门市中医院内分泌科邱英明主任应邀到本报执掌“名医热线”,耐心地为众多读者解答有关糖尿病的防治问题。
预防糖尿病
应从健康生活方式开始
魏女士:我今年56岁,人胖,腰粗。听说胖人容易得糖尿病,真是这样吗?我该怎样预防?
邱医生:肥胖的确是引发糖尿病的罪魁祸首。美国波士顿大学曾做过一项调查,他们在调查1000名糖尿病患者发病前的体重和体形后发现,大肚肥胖人士达77%。因此,要想预防糖尿病,就要从健康生活方式开始,严格控制体重。
首先要使自己的体重控制在标准范围内,标准体重即为自身身高减去105所得的千克数;其次要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取量;第三,要加大运动量,保持体重,提高自身免疫力;第四,生活方式要规律,不要熬夜,少吸烟、喝酒。第五,要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不仅要查空腹血糖,更要重视检查餐后2小时血糖,做到糖尿病早发现、早治疗。
防治糖尿病
切莫节食过度
韩女士:我母亲今年66岁,体型偏胖,半年前体检发现有糖尿病,医生让她控制高热量饮食,多运动,控制体重。没想到,她矫枉过正,拼命节食,每餐只吃一点点素食,人都瘦了一大圈了。请问,她这种防治糖尿病的方法正确吗?
邱医生: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减肥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降糖药物的疗效。但也应以符合标准体重为宜。因为过度消瘦会导致营养状况恶化,机体免疫功能以及抗感染能力下降。而且消瘦患者对低血糖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会增加低血糖的危险性。
糖尿病的饮食原则是“平衡饮食,总量控制”。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水,各种营养素的供给必须足够并且平衡才能满足人体的正常生理需要、维持人体健康。因此,正确的方法是既要保障每天的能量摄入同时又要控制总的热量,即通过平衡饮食达到体重控制的目的。
眼睛疲劳视力猛降
当心糖尿病
高女士:我先生57岁,近半年来经常感觉眼睛疲劳,视力也急剧下降,起初以为是用眼过度引起的,但体检时发现,原来是患了糖尿病。糖尿病的症状不是“三多一少”吗,他怎么会眼睛出问题了呢?
邱医生: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典型的表现有:“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但多数病人起病隐匿,无明显症状,常以并发症或伴发病就诊。
反应性低血糖就是糖尿病的非典型症状,这种症状多发生于餐后3小时或3小时以上,表现为心慌、出汗、饥饿、颤抖等,在某些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可有所表现。2型糖尿病早期的非典型症状还有皮肤瘙痒,尤其是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常常出现顽固的外阴瘙痒,很难治愈。眼睛容易疲劳,视力急剧下降等也是糖尿病的非典型症状之一,市民朋友若是发现自己眼睛疲劳、视力下降,也要想到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因此,建议高危人群(如有遗传倾向者、肥胖者、老年人、妊娠糖尿病、胖大婴儿、宫内发育不全者等),应该进行健康体检,便于早期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
用药应重视个体化
王先生:我今年63岁,前几天体检,空腹血糖6.4,做糖耐量检查,第一小时为11.56,第二小时为11.74,请问我能确诊为糖尿病吗?是否需要吃药治疗,如用药治疗,该选择哪种降糖药?
邱医生:您的糖耐量明显异常,餐前血糖虽未达到糖尿病标准,餐后血糖却超标了。但您目前还不能确诊为糖尿病,因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至少要查两次,建议您一个月后再做一次检查。如空腹血糖≥7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一般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应先进行饮食控制,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生活有规律,保持情绪稳定,肥胖者减肥,观察1—2个月左右。如果经过这些措施处理后血糖控制满意,就可以坚持非药物治疗,只有经上述处理后血糖控制不满意者,才加用适当的降糖药物治疗。
糖尿病患者用药应重视个体化,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如胖瘦、肝肾功能状况、年龄等)来选药。所谓“好药”就是适合患者自己病情的药,并非新药、贵药才是好药,建议您根据下一次的检查情况在医生指导下治疗、用药。需要提醒的是,许多糖尿病患者为了将血糖迅速控制下来,往往多种药物联合、超剂量服用,这样不仅使药物副作用增加,而且容易矫枉过正,引发低血糖,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非常危险。此外,擅自停药,频繁换药都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的问题,应特别注意。
糖尿病患者
都有可能得并发症
汪先生:我父亲今年71岁,患糖尿病已经8年了,现在联合用药,但血糖控制得不是很理想。请问糖尿病人一定会得并发症吗?听说秋冬季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高发季节,该预防哪些并发症?
邱医生:从理论上来说,糖尿病是目前无法治愈的疾病,所以每个患者都存在得糖尿病并发症的可能性。
糖尿病会导致很多并发症,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病变如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足等;微血管病变包括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些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应该积极预防和治疗。
秋冬季节早晚温差大,会引起糖尿病病人血糖的波动。天冷运动减少,而人的食欲增加,如不注意控制进食的总量和种类,也会引起血糖升高。因此,秋冬季节尤其要注意监测血糖,及时根据病情变化,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在控制好血糖的前提下,糖尿病患者还须预防以下秋冬季节好发的并发症:
一、防皮肤瘙痒症。秋冬季节是皮肤瘙痒症的好发季节,糖尿病患者的皮肤营养比正常人差,更易发生。冬季糖尿病友洗澡水的温度不能过高,控制在40℃左右即可,洗澡时间不要过长,尽量用弱碱性或中性的香皂、沐浴露等,浴后全身应涂抹润肤乳,保持皮肤湿润。
二、防呼吸道感染。秋冬季节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发时期,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相对要低,更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糖尿病患者应该加强体育锻炼。糖尿病患者适合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快走、打太极拳等,还需要做一些扩胸运动、仰卧起坐和背部肌肉的锻炼等,对增强呼吸道功能有一定的帮助;应注意保暖,注意口腔和鼻腔的清洁及护理;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三、防尿路感染。秋冬季节人们的饮水量下降,尿液冲刷尿道以保持泌尿道清洁的作用减少,糖尿病患者泌尿系感染的机会增多。糖尿病患者饮水要保证每天2000毫升的量,这样才有足够的尿液冲刷尿道,降低感染的几率。
四、防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周围神经及微血管病变,可使痛觉纤维受损,对外来的机械损伤和温度损伤感觉迟钝或消失,天冷取暖时极易烫伤。糖尿病患者可以坚持泡脚,每晚用38℃-40℃左右温水泡、洗脚15分钟,有助于防寒保暖及改善足部血液循环;穿柔软的棉线袜,鞋码要合脚,防止各种可能损伤;积极、正规地治疗脚癣、甲沟炎等足部疾病。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