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脊髓病
1.免疫异常SLE有多种自身抗体这些抗体既是免疫功能紊乱的结果也是产生病变的原因抗体可介导脑组织的损害如抗神经元抗体与弥漫性脑损伤有关;已有研究证明脑脊液中的抗淋巴细胞抗体,可造成神经组织脱髓鞘改变,推测脊髓损害与此有关。
2.血管病变实验证明,循环免疫复合物可介导血小板损害致血管活性物质释放而狼疮抗凝血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本病变之一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广泛的微梗死而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导致血压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并有早发性动脉硬化。
系统性红斑狼疮一定意义上可认为系免疫复合物病,并由此产生血管炎。本病在脊髓的病理改变与脑部相似主要是血管炎性病变。脊髓中小动脉呈动脉炎改变毛细血管可因纤维样变而增厚,也可有小的出血血管周围有炎性反应,有报道脊髓白质呈亚急性变性,其髓鞘质(myelin)消失并有空泡改变(vacuolarchange)等。
脊髓受损后的临床表现酷似急性脊髓炎,常位于胸段,大多发病突然迅速发生截瘫。病初也可表现为弛缓性浅感觉有缺失平面位置觉及震动觉丧失或仍保存有的呈上升性发展可有小便潴留。呈横贯性脊髓炎者预后较差,常因继发感染而死亡此外,患者临床尚需具备SLE的典型表现,如面部有蝶形红斑皮肤对日光过敏,关节疼痛心肾等多器官损害的表现。
实验室检查血液中可找到狼疮细胞抗细胞成分抗体:如抗单链DNA抗体(ssD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抗核抗体(ANA)阳性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部分患者淋巴细胞轻度升高蛋白含量可升高,一般很少超过1g/L50%患者IgG升高,有时出现糖含量降低。有人认为糖含量明显降低是横贯性脊髓炎的比较,特异的改变可查到抗神经元IgG抗体和抗淋巴细胞抗体。
存在SLE的典型表现如面部蝶形红斑日光过敏关节疼痛,心、肾等多器官损害。
9.血液异常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
10.免疫学异常狼疮细胞阳性抗ds-DNA抗体阳性、抗SM抗体阳性或持续6个月的抗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
11.抗核抗体阳性。
临床上在排除其他病症的前提下,如果具有上述11项标准中的4项或4项以上表现均可诊断为SLE。
根据患者典型的SLE临床表现及脊髓病变症状,本病诊断并不困难。
诊断要点:1.有多系统受累表现(具备上述两个以上系统的症状)和有自身免疫的证据,应警惕狼疮。由于SLE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不典型SLE可表现为:原因不明的反复发热,抗炎退热治疗往往无效;多发和反复发作的关节痛和关节炎,往往持续多年而不产生畸形;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胸膜炎、心包炎;抗生素或抗痨治疗不能治愈的肺炎;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皮疹,网状青紫,雷诺氏现象;肾脏疾病或持续不明原因的蛋白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溶血性贫血;不明原因的肝炎;反复自然流产或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脑卒中发作等等。均需要提高警惕,避免诊断治疗的延误。
2.诊断标准:目前普遍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年修订的SLE分类标准。作为诊断标准SLE分类标准的11项中,符合4项或4项以上者,在除外感染、肿瘤和其他结缔组织病后,可诊断SLE。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分别为95%和85%。需强调指出的是患者病情的初始或许不具备分类标准中的4条。随着病情的进展而有4条以上或更多的项目。11条分类标准中,免疫学异常和高滴度抗核抗体更具有诊断意义。一旦患者免疫学异常,即便临床诊断不够条件,也应密切随访,以便尽早作出诊断和及早治疗。
泼尼松
对于具有神经系统症状的全身性红斑狼疮多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泼尼松(强的松),每天1mg/kg。
Sezgent(1975)研究一组病例,认为大剂量应用激素可引起功能性精神病的发生,并且由于降低了机体抗炎能力,有的患者因感染导致死亡,因此对大剂量的应用持否定态度是否择用中等剂量,当待研究。
中国刘墨义(1978)应用泼尼松(强的松)治疗一例患者每天口服60mg,症状获得改善。既往曾有作者报道用激素治疗无效而改用氯喹后,症状恢复其剂量初为每天150mg以后改为250mg,这是由于此药可抑制核蛋白的代谢影响抗体形成所致。
目前对环磷酰胺治疗有较多争议但多数研究认为大剂量环磷酰胺可使SLE得到缓解。美国研究发现环磷酰胺间断冲击疗法可减少肾组织纤维化。
血浆置换也有较好的效果,一般用量为50mg/kg连续4天对脊髓损害较轻的患者采用免疫抑制药是否有效尚待观察。
活动期应积极治疗,使其缓解;缓解期应调整用药减少药物副作用防止疾病复发。每一个病人对药物的治疗反应都不同所以治疗方案和药物的剂量必须个体化治疗了一个阶段以后,把药物控制在合适的剂量以防疾病复发。
不论病情控制与否,都要作长期随访,按病情每隔1~12个月全面检查1次,病情长期缓解者可试停药。
预后:大多发病突然,迅速发生截瘫呈横贯性脊髓炎者,预后较差常因继发感染而死亡。
预防: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正确治疗;避免诱发因素。
常见的诱发因素有:日光曝晒、紫外线照射、寒冷刺激可导致本病复发;有的狼疮患者发病明显与药物有关如青霉素、磺胺类保泰松、肼屈嗪(肼苯哒嗪)、普鲁卡因胺、氯丙嗪、苯妥英钠、异烟肼、口服避孕药等可使处于缓解期的红斑狼疮患者进入活动期和实验室改变。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