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并发梗阻性黄疸内镜治疗二例并文献复习
图1 腹部CT示肝门部占位,肝内胆管扩张 图2 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后,肝门部占位消失
例1 患者男,52岁。患者2006年9月因双膝关节疼痛经骨穿等检查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化疗后达完全缓解;2007年1月行同胞全相合干细胞移植术(女供男);2008年7月患者发现左侧小腿一无痛性肿块,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提示浆母细胞瘤,放疗后好转;2009年9月骨穿提示复发,予干扰素、反应停维持治疗。2010年10月因发现全身皮肤黄染1周余入院。
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184mol/L,直接胆红素118mol/L;腹部CT检查提示肝门部占位(图1)。考虑患者多发性骨髓瘤并梗阻性黄疸,行ERCP,见肝门部胆管恶性占位,置入金属支架。术后患者胆红素明显下降。
于全麻下行腹腔探查:腹腔无腹水,肝脾、肠管及网膜未见明显异常;沿胃小弯侧离断肝胃韧带,发现肝门部有一肿块,约7cm5 cm4cm,质软,表面血供丰富;由胃后壁进入,切取胰腺头部上缘肿块。术后病理提示浆母细胞瘤,行万珂+地塞米松+反应停方案化疗。
2个月后复查,腹部CT示胆道支架置人术后,肝门部占位消失(图2)。患者于2011年5月黄疸复发,再次行ERCP置入胆道金属支架,目前血液科门诊化疗。
例2 患者女,64岁。2006年11月因腰酸、乏力伴泡沫尿在我院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IgG型Ⅲ期A组;2007年10月出现右手指活动不利至今。2009年3月发现右颈部肿块,超声显示肿大淋巴结,活检病理结果为浆细胞瘤,行万珂+地塞米松+反应停方案化疗。2011年11年2月因皮肤巩膜黄染1周入院。
实验室检查:血小板32109/L,总胆红素119.3mol/L,直接胆红素90.8mol/L,PT 20.4s,APTT 78.7 s。腹部超声示:肝内胆管扩张,胆囊积液,胆汁稠厚,胆总管扩张,后腹膜多发性实质性占位。患者一般状态不佳,化疗禁忌,遂转至我科行ERCP治疗。ERCP术中见乳头肿大呈蜡肠状,开口细小,切开刀不能插入,遂行针状刀预切开,切口处渗血,反复用1:10 000的肾上腺素冲洗后进入胆总管,造影提示胆总管中下段线性狭窄,考虑多发性骨髓瘤伴胆道侵犯,遂置人金属支架1根。患者黄疸消退好转出院,但3个月后黄疸复发,再次行ERCP置人塑料支架2根,目前血液科门诊维持化疗。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为恶性浆细胞增生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上突出的表现是高血钙、肾脏损害、贫血和骨骼破坏,发生肝功能损害不常见,但实际上肝脏组织学异常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高达26%~46%。Perez-Soler等对12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肝脏组织学检查,发现21例有肝脏组织学异常。多发性骨髓瘤所致的肝脏损害多由于淀粉样物质在肝脏沉积,淀粉样变性在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率约10%。
肾脏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淀粉样变性发生较早且最常见的受累器官,肝脏是除肾脏外最常见的受累器官,但如不伴有肾脏淀粉样变,肝功能受影响的程度是极微小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黄疸罕见,导致黄疸的原因常为非梗阻性,多为药物、肝脏淀粉样物质沉积等引起,阻塞性黄疸罕有报道。1994年Terada等首次从组织学上揭示多发性骨髓瘤导致阻塞性黄疸的原因为M蛋白轻链沉积于肝内外胆管系统,造成胆管狭窄而引起阻塞性黄疸。另外也有因胰腺淀粉样物质沉积,胰头肿大压迫胆管造成梗阻性黄疽的报道。
ERCP诊断和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并发梗阻性黄疸罕有报道,Alnusair等首次报道了ERCP治疗1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胆胰疾病的患者,没有一例患者因ERCP而死亡。本组2例患者均为多发性骨髓瘤并发梗阻性黄疸,经ERCP诊断和治疗后好转。
(1)注意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情况,在血小板低于50109/L时应避免行括约肌切开术,可用乳头扩张术替代。Alnusair等报道的病例中2例患者血小板在(20-30)109/L,不能纠正,行括约肌切开术,1例并发出血。本组例2患者行胆道括约肌预切开术后表面渗血明显,虽经内镜下治疗后无明显出血也无术后的再出血,但风险较大。
(2)胆道支架的选择:一般认为,对于生存期大于6个月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应该选择金属支架。例1患者黄疸原因考虑是浆细胞形成的肿块压迫胆总管,故选择金属支架,黄疸改善后经正规化疗,肝门部肿块消失,最终患者黄疸全部消退,此时选用塑料支架行胆道引流似乎更合适;而例2患者黄疸是浆细胞侵犯胆总管所致,我们置入金属支架,但3个月后即发生堵塞,考虑肿瘤堵塞网眼,遂置入塑料支架。
因此,对于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黄疸的患者,我们认为选用塑料支架进行引流,再辅以正规的化疗,观察患者黄疸情况,择期取出支架或更换支架,性价比更高。
综上所述,多发性骨髓瘤可能并发梗阻性黄疸,阻塞的原因多种多样,ERCP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并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手段,在引流策略的选择上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