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黄疸依据病因有溶血性黄疸

发布日期:2014-10-26 01:08:20 浏览次数:1597

体内胆红素生成过多,或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及排泄能力下降等因素均可引起血浆胆红素含量增多,称为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为橙黄色物质,过量的胆红素可扩散进入组织造成组织黄染,这一体征称为黄疸。由于皮肤、巩膜等含有较多的弹性蛋白,后者对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这些组织极易黄染。黄疸的程度与血清胆红素的浓度密切相关。当血浆胆红素超过34.2umol/L(2mg/dl),肉眼可见皮肤、黏膜及巩膜等组织黄染,临床上称为显性黄疸。若血浆胆红素升高不明显在1~2mg/dl之间时,肉眼观察不到皮肤与巩膜等黄染现象,称为隐性黄疸。

1. 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又称为肝前性黄疸。属于高未结合型胆红素血症。此类黄疸是由于红细胞的大量破坏,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产生胆红素过多,超过了肝细胞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造成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显著增高所致。此时,血浆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含量增高,结合胆红素的浓度改变不大,重氮试剂反应间接阳性,尿胆红素阴性。还由于肝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和排泄增多,过多的胆红素进入胆道系统,肠肝循环增多,使得尿中尿胆原和尿胆素含量增多,粪胆源和粪胆素亦增加。某些药物、某些疾病(如恶性疟疾过敏等)、输血不当、镰刀型红细胞贫血、葡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蚕豆病)等多种因素均有可能引起大量红细胞破坏,导致溶血性黄疸。

2. 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又称肝源性黄疸。由于肝细胞功能受损,造成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降低所致的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时,不仅由于肝细胞摄取胆红素障碍,造成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升高临床检查结果与肝前性黄疸的临床检验结果相似。还由于肝细胞肿胀,压迫毛细血管,造成肝内毛细血管阻塞,而后者与肝血窦直接相通使部分结合胆红素返流入血,造成血清结合胆红素浓度亦增高,临床检验又出现与肝后性黄疸相似的结果。因此,肝细胞性黄疸时血清重氮试剂反应呈双向阳性。由于结合胆红素能通过肾小球滤过,故尿胆红素呈现阳性。由于肝功能障碍,结合胆红素在肝内生成减少,粪便颜色可变浅。肝细胞性黄疸常见于肝实质性疾病,如各种肝炎肝肿瘤硬化等。

3. 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又称肝后性黄疸。此类黄疸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系统阻塞,胆汁排泄障碍所致。胆汁排泄障碍可使胆小管和毛细胆管内压力增高而破裂,导致结合胆红素返流入血,使得血清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实验室检查可发现重氮试剂反应直接阳性,血清间接胆红素可无明显变化。由于大量结合胆红素可以从肾小球滤出,所以尿胆红素呈阳性反应,尿的颜色变深,可呈茶叶水色。由于胆管阻塞排入肠道的胆红素减少,生成的胆素原也减少。完全阻塞的病人粪便因无胆色素而变成灰白色或白陶土色。阻塞性黄疸常见于胆管炎、肿瘤、胆结石或先天性胆管闭锁等疾病。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7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