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分清类型是关键
新生儿黄疸病治疗方法有哪些?
薛辛东,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主任及新生儿科主任。《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主编,《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儿科杂志》等8部杂志编委等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辽宁省科研基金4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新生儿黄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
多数老百姓认为,新生儿期的黄疸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治疗就可以自行消退。其实不然,新生儿的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所谓生理性(即老百姓认为是正常的),约占早期新生儿的50~80%,不需治疗可自行消退。而病理性黄疸,则是由许多病理因素引起的,如溶血、窒息、感染等等,必须到医院检查和治疗。一旦延误治疗,过高的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最终将导致胆红素脑病(又称核黄疸),从而留下不可逆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生理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期胆红素的代谢特点所导致的。通常认为,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多于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黄疸的程度不一,轻者仅限于面颈部,重者也可延及躯干四肢和巩膜,但婴儿一般状态较好,吃奶正常。
生理性黄疸不需特殊治疗,多数可自行消退。早期喂奶,供给合适的奶量,可刺激肠管蠕动,促进正常肠道菌群的建立,减少肠肝循环,有助于减轻黄疸的程度。
几类情况鉴别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期的黄疸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考虑为病理性黄疸:
△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血清胆红素值:足月儿>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
△黄疸消退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黄疸退后又出现;
△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
溶血病是早期致病主因
新生儿溶血病系指母、子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是导致新生儿早期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之一。
ABO溶血:以ABO血型不合最多见,主要发生于母亲是O型,婴儿为A型或B型,若母亲为AB型或婴儿O型,则不发生ABO溶血。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母婴ABO血型不合均可发生溶血,据统计大约占1/5,40~50%可发生在第一胎。因此,建议母婴有ABO血型不合者,若新生儿生后短期内出现黄疸,应及早到医院就诊。
Rh溶血:发生于母亲是Rh阴性,婴儿是Rh阳性。Rh血型系统有6种抗原,D,E,C,c,d,e(d抗原未测出,目前只是推测),我们通常到医院化验血型,结果为Rh阳性(是指D抗原阳性),Rh阴性(是指D抗原缺乏)。Rh溶血病一般不发生在第一胎,但既往输过Rh阳性血的Rh阴性母亲,其第一胎即可发病。
新生儿溶血病症状的轻重与溶血程度基本一致。多数ABO溶血患儿除黄疸外,其他变化不明显。Rh溶血病症状较重,如黄疸在24小时内出现并迅速加重,生后严重贫血,水肿,肝脾大,甚至心力衰竭等。
新生儿黄疸病治疗方法
光照疗法(光疗)是治疗新生儿早期病理性黄疸,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当然在新生儿病房有特殊的光疗设备,如光疗箱、光疗台等,若在家中,日光灯或太阳光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光照时必须保护好眼睛(一般用黑色眼罩),以免损伤视网膜,还应保护好会阴部。此外对不同原因导致的病理性黄疸,还有其他的药物治疗,如输注白蛋白、纠正酸中毒及口服酶诱导剂等。换血疗法是治疗严重高胆红素血症,预防胆红素脑病发生的最迅速而有效的方法,主要用于重症母婴血型不合的溶血病。
本报记者叶青胡晓震
实习生周冰靳军/摄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