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中国中医药报
警惕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许多年轻妈妈育儿经验不足,认为宝宝出现黄疸是正常现象。孰不知,新生儿黄疸虽然大部分属生理性的,但也有部分是病理性的。病理性黄疸如不及时治疗会造成婴儿智力障碍、脑瘫甚至死亡。
鉴别病理性黄疸注意七大症状
马女士刚生下的小宝宝身上有黄疸,听说这是正常现象,过几天就退了,就没怎么放在心上。没想到过了2周后,宝宝身上的黄疸非但没有消退,似乎更明显了。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马丙祥教授在给宝宝做了检查后说,幸好送来得及时,要不然可能引起智力障碍。马教授说,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尤其是出生后1周最常出现,约占50~75%。由于症状比较常见,许多人认为新生儿黄疸是正常现象,不需要治疗。其实,新生儿黄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
生理性黄疸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第2~3天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第4~6天最明显,足月儿在出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持续到第3周。在此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表现。
马丙祥教授说,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之一,就应考虑为病理性黄疸的可能性,家长应及时送宝宝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1.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黄疸就非常明显;
2.黄疸遍及全身,且在短时间内明显加深;
3.黄疸持久不退,或消退后又出现黄疸;
4.黄疸出现后2~3周仍不减轻甚至更明显;
5.大便颜色淡或呈白色,尿呈深黄色;
7.查血时,足月儿血清胆红素值超过205μmol/L,早产儿超过256.5μmol/L。
及时发现病理性黄疸很重要
对于新生儿黄疸的家庭护理,儿科副教授郑宏说,生理性黄疸是一种生理现象,因此不要着急,此期间可用些葡萄糖冲水喝,糖水的利尿作用可使胆红素加速排出,或服用中药、中成药帮助退黄。吃奶不好及饥饿可能使生理性黄疽加重延长。最重要的是,家长应注意与迅速出现的病理性黄疸相鉴别,观察黄疸进展情况,出生后黄疸发生的时间、部位、程度变化,有无嗜睡、吸吮反射减弱、发烧、呕吐等情况。若出现上述表现,切莫延误病情,失去治疗时机。对于低体重儿、窒息儿、母婴血型不合者以及其他容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新生儿,应及早在产后监测其血清胆红素。
中医辨证退黄妈妈不慌
郑宏副教授说,许多医生认为只有严重的核黄疸才会造成脑损伤,但是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脑瘫诊疗中心,医生发现即使是轻度或中度的病理性黄疸也会造成脑损伤。因此,新生儿出现病理性黄疸后应及时到医院治疗,根据病情的轻重和病因的不同,分别采用药物治疗、光疗、换血以降低血清中的胆红素,使黄疸消退。
在中医药治疗上,郑宏副教授说,根据患儿症状、体征的不同,一般可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分为湿热郁蒸型和寒湿阻滞型两类。湿热蕴结型在临床中最为常见,主要表现症状为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治法以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为主,可选用方药茵陈蒿汤加减治疗。药用茵陈12g,栀子10g,大黄3g,甘草3g等。
寒湿阻滞型患儿的主要表现症状为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或黄疸日久不退,神疲身倦,四肢欠温,纳少易吐,大便溏薄,便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等。可选用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减治疗。药用茵陈12g,党参10g,白术10g,薏苡仁6g,茯苓6g,甘草3g。另外也可选用一些中成药如清肝利胆口服液、茵陈五苓丸等。(何世祯)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