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才可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最初来源是从微生物中发现并提取的一种产物,可以对其它微生物产生一些杀灭或抑制作用。严格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抗菌药。现在我们使用的抗生素多是人工合成的。卫生部北京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张亚同介绍,抗生素有针对细菌的、也有针对病毒和寄生虫的,我们常说的抗生素多指抗细菌类的。
有细菌感染才可用
首先应该明确抗生素不是万能药,有炎症就要吃抗生素的思维惯性是错误的。是否服用抗生素,关键要看引起炎症的原因,如果炎症由细菌引起,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生素,但首先要通过检查手段明确细菌的种类,再有针对性地选择抗生素。
张亚同强调,普通和流行性感冒所表现出的鼻塞、流鼻涕、发烧、浑身无力等症状多由病毒引起,抗生素起不到治疗的作用,没有必要使用。
如果在感冒的同时也伴随着细菌感染并表现出相应症状,就需要规范使用一种抗生素治疗。像一些比较明显的细菌感染疾病如化脓性扁桃体炎、中耳炎、肺炎、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炎等,通常情况下要使用抗生素规范治疗。
频繁用产生耐药性
抗菌药出现以前,细菌没有经过筛选,所以对症下药后药效显著。但随着抗生素的出现和频繁应用,一方面,确实有效控制了某些致病菌;另一方面,也促使让细菌不断进化,进化的结果是整体的菌群产生耐药性,虽然抗生素也在更新换代,且用药量越来越大,但使用效果却明显不如从前。
关于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张亚同解释,频繁的用药刺激促使细菌不断进化,变得越来越强悍。需要抗生素不断升级和换代才能与之抗衡。如果在服药群体中出现了一个耐药细菌,这个耐药细菌就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传播,并把耐药机制传给其它细菌,导致整个群体的抗药性增强。
药物2-3天后才发挥功效
要根据细菌的性质、部位、严重程度,合理选择抗生素品类。抗生素的使用也不是立竿见影,通常在服用后2-3天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不见效果,也不要随意加量和更换药品种类,要及时就医,辨明情况后再科学用药。
张亚同强调,抗生素通过肝脏和肾脏两个渠道代谢。有些抗生素通过肾脏代谢,有些通过肝脏,还有一些通过肝脏和肾脏同时代谢。所以患有肝脏、肾脏疾病者在服用药物时要遵从医嘱减量服用。
现在的药品说明书很规范,关于用药方法,服用疗程、不良反应等信息都有详细说明,患者服药前要仔细阅读说明书。
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服用抗生素的同时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比如,一些人服药后出现过敏症状,听力下降甚至失聪、见光过敏、牙齿变黄、变黑等。随着医学的进步和人们对抗生素的正确认识,这些副作用产生的机会越来越小。
张亚同介绍,从广义上讲,抗生素分为两大类,广谱类和窄谱类。广谱类抗生素杀菌范围广,不仅能杀死有害细菌,有益菌也连带着一起被杀死,窄谱类的抗生素只能杀死几类细菌。
服用抗生素可以导致慢性腹泻,也称抗菌性药物相关性腹泻。张亚同说,有些人在服药七、八天后产生腹泻,这种症状非食物所致,而是广谱抗生素不仅有杀死了有害菌,具有保护性的有益菌群也同时被杀死。从而导致菌群失调,使人体的消化、免疫、营养功能出现紊乱,严重的可致命。
特殊人群更需规范使用
癌症等慢性病患者经常出现的发热、白细胞增多现象,并非都由细菌引起,部分是肿瘤疾病本身所致。张亚同提醒,肿瘤患者由于身体免疫力低下,确实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只有在明确了感染细菌种类后,才可以依病情与症状合理使用抗生素。
肿瘤的终末期,老慢支等特殊疾病,通常情况下,体内的感染灶必须要使用抗生素来清除,但这种疾病的感染灶并非一次能清除干净,所以需要长期规范使用抗生素。 本报记者 田晶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