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一九三二年上海大霍乱35
■ 礼 露 著
上期提示
1930年9月,伍连德主持拟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海港检疫章程》,提出以预防人与动物各种疾病之传入和输出为主要宗旨,尽可能以世界公认最新的防疫方法,防止由外洋输入的传染病,中国卫生检疫机关有权利对外宣布疫区和疫港,同时,设法制止国内传染病的发生和输出。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突然向闸北中国驻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一·二八”事变发生,日本不宣而战。驻守于淞沪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然而,处于前线的吴淞检疫站毁于战火,检疫工作被迫中断一年之久。
伍连德来到上海后,经过调查,认为上海的防疫规模与这个人口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大都市很不相称,一旦有大疫必定措手不及。因为当时上海的卫生管理有三个互不相关的区域:即国际租界、法租界和大上海。长期以来防疫工作各自为政。
伍连德和时任卫生部长的刘瑞恒商讨决定促使三方达成合作。利用伍连德的国际声望,刘瑞恒出面召集租界方和大上海卫生部门以及海港检疫处先后开了三次会,反复讨论,终于达成共识:国民政府卫生部出资2万元,上海市出资1万元,法租界出资1.2万元,国际租界出资7500元,建立防霍乱合作项目。卫生部为此在上海设立了中央防止霍乱临时事务所,伍连德出任所长。之后临时事务所接管了吴淞和长江口的几个检查站,指定实验室对船只和水源进行监测。
霍乱这个词自古有之,原来是指急性腹泻。自19世纪通过商道由印度传入,此死亡率极高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已多次在中国大流行。
伍连德主持霍乱治疫也不是第一次了。1919年8月初,哈尔滨出现霍乱病例,是由去上海的人带来。从一开始的几例,很快就扩散开来。正值夏季天气炎热,霍乱传播很快,8月15日,单日死亡创新高为227人。幸有防疫医院,在开始时便及时收治病人,使之得以控制。那场大疫13万人染病,4500人死亡。
1926年,霍乱在远东大规模流行,伍连德主持下的哈尔滨防疫局由于采取了预防措施——居民和医疗人员密切与中日机构合作,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防疫教育,整个满洲里地区死亡1500人,哈尔滨死亡仅280人。此次中方医院死亡率为17%,俄方两医院分别为35%和65%,以致日方的病人全部要求进中方医院。
和以往一样,1932年霍乱再次大流行,首例仍发生在上海——5月间,停泊上海附近的法国邮轮一水手发病死亡。随后疫情很快在苏州河沿岸流行开来。全国24个省中的23个、366个大城市中的312个出现病例,将近10万人发病,死亡3万多人。此时上海人口已超过300万人,从5月底到9月底,经过四个月的不懈努力,上海的霍乱死亡率控制于7.4%。伍连德回忆说:“因为我们有了这种组织,所以扑灭起来容易得多。但这次上海患者仍超出4000人之多。内中死去的也有300余人。”值得一提的是,英法租界里面的外国人的病死率为30%——伍连德领导下的霍乱治疫,利用相对落后的医疗设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当时,伍博士找到上海市长吴铁城,要求立即解决30万苏州河沿岸居民清洁饮水问题。上海市遂紧急铺设了6条自来水管道,为疫区提供清洁饮水,并动用水车送水。
中央防止霍乱临时事务所于大疫之前就准备了大量霍乱疫苗,流行期间大上海区疫苗接种78万人,外国租界27万人,如此大规模地在一个地区于短时间内进行上百万人的疫苗接种,这在传染病历史上也是空前的。所有这些措施终于阻断了霍乱的进一步传播。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