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外阴白色病变中医治疗

发布日期:2014-11-01 18:49:40 浏览次数:1600

外阴白色病变属中医阴痒、阴疱、阴蚀的范畴。中医认为肝藏血,肾藏精,肝肾不足, 精亏血少,阴部为肝经所过,肝肾亏虚不能滋荣阴器而致阴痒;脾主生化,脾虚生化乏源,气血不足,生风化燥而致阴痒,皮肤干燥皲裂;脾虚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下注,热蕴阴部肌肤致阴肿阴痒; 情志不畅,心烦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阴部肌肤失荣而致阴痒难忍,肤燥干裂。

外阴发痒,阴部皮肤和粘膜变白,变粗或萎缩的病变称为外阴白色病变。目前多称为外阴营养不良性疾病。外阴白色病变临床常见的有硬化性萎缩性苔藓、外阴皮炎外阴白斑病、外阴非典型增生等。外阴白色病变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外阴作痒,甚则奇痒难忍,时有灼痛感,阴部皮肤变薄、变脆,有时皲裂,或皮肤变粗、肥厚,有时会发生溃疡。外阴白色病变奇痒难忍,甚至影响工作学习,有个别者会发生癌变。

病因山东淄博古方中医疑难病研究所,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一般认为本病多由肝、肾、脾三脏功能不足,冲、任、督三经失调以及外邪、虫蠢等入侵而致,脏腑虚损,寒凝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现分述如下:

【肝气邪结】

情怀不畅,肝气郁结,肝主疏泄而藏血,其脉绕阴器,今肝有病,疏泄失常,气机不畅,藏血不足,阴器失于气血之荣养而致本病。

【肾气亏损】

房劳过度,耗伤肾气,或年过四旬,肾气渐衰,或平素肾虚。肾藏精,司二阴主生殖,肾气既虚,肾精不足则不能温煦及滋养阴器而致本病。

【脾虚湿因】

饮食不节或思虑过度,损伤脾气。脾主肌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受损,则水谷精微失于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寒湿凝于二窍,滞于经络,气血瘀阻,阴器肌肤失荣失色变白。

湿热内蕴

脾虚湿聚,湿郁化热,湿热蕴结流注于下;或外阴不洁,或虫蠚等乘虚而袭,与湿热相结,使肌肤受损,经脉受阻,气血运行更为不畅,气滞血瘀,使本病更趋难愈,甚至恶变。

外阴瘙痒是患者首先感到的突出症状,尤以夜间为重,瘙痒的程度与时间、月经、气候、食物、环境、情绪有关,瘙痒通常为间歇性发作,病人常因奇痒而搔抓不停。由于搔抓,外阴道有多处抓痕、红肿,有于长期瘙痒结果,使局部发生溃荡、皲裂、溃烂和继发性感染。所以患者常有局部灼热疼痛感,特别是阴蒂、小阴唇等出很敏感。

【增生型营养不良】

一般发生在30~60岁的妇女。主要症状为外阴奇痒难忍,抓伤后疼痛加剧。病变范围不一,主要波及大阴唇、阴唇间沟、阴蒂包皮和后联合处,多呈对称性。病变皮肤增厚似皮革,隆起有皱襞,或有鳞屑湿疹样改变。表面颜色多暗红或粉红,夹杂有界限清晰的白色斑块,一般无萎缩或粘连。

【硬化苔藓型营养不良】

可见于任何年龄,多见于40岁左右妇女。主要症状为病变区发痒,但一般远较增生型病变为轻,晚期出现性交困难。病变累及外阴皮肤、粘膜和肛周围皮肤。除皮肤或粘膜变白、变薄、干燥易皲裂外,并失去弹性,阴蒂多萎缩,且与包皮粘连,小阴唇平坦消失。晚期皮肤菲薄皱缩似卷烟纸,阴道口挛缩狭窄,仅容指尖。

幼女患此病多在小便或大便后感外阴及肛周不适,外阴及肛周区出现锁孔状珠黄色花斑样或白色病损。一般至青春期时,病变多自行消失。

【混合型营养不良】

主要表现为菲薄的外阴发白区的邻近部位,或在其范围内伴有局灶性皮肤增厚或隆起。

外阴白色病变的诊断除依据阴痒、外阴皮肤变白等症状外,还根据皮肤的弹性、皲裂等性状及局部活体组织、病理检查,依据镜下的病理特点,棘细胞的大小和排列,表皮的角化情况,胶原纤维的结构等来确诊之。如为硬化性萎缩性苔藓则表皮变薄,上皮脚消失,棘细胞层萎缩,弹性纤维消失;外阴皮炎则皮肤肥厚,棘细胞层厚,上皮角长而宽,表皮角化亢进;外阴白斑病皮肤增厚、发硬、变粗、色白,镜检棘细胞层肥厚,上皮脚不规则增生,弹性纤维增生,胶原纤维发生透明样变性;外阴非典型增生,镜检棘细胞排列不整齐, 细胞大小不一,基底膜完整。

检查外阴白色病变除特有的临床症状外,西医多以病理诊断为最后结论。因为多种疾病均可导致皮肤瘙痒及色素的减退或脱色,其表现虽不同,但肉眼不易区别,即使肉眼能够诊断也不能做到病理分型,特别是不能较早地发现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有文献报道,约50%的外阴鳞状上皮癌常与外阴白色病变伴发。因此遇有病损不典型或有慢性皲裂、局限性增厚、溃破者,必须依靠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取材时要做到在病变部位:溃疡、皲裂、硬结、隆起或粗糙处等多点取材,取材适当。方法:可先用1%甲苯胺蓝涂于病变区,待自干后,再用1%醋酸液脱色,在不脱色区用活检钳垂直于皮肤,并深达真皮取材活检。凡不脱色区表示该区有裸核存在,提示在该区活检,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鉴别诊断外阴白色病变应与硬化性苔癣、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外阴白斑、扁平苔癣糖尿外阴炎、外阴乳头瘤、白癜风外阴癌等可使外阴皮肤变白的疾病鉴别。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