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纤维组织来源肿瘤
【病原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1.卵巢纤维瘤 卵巢纤维瘤小的可为直径1v2cm,大的可重达13kg。常为圆形或卵圆形,实性,灰白色,较硬且硬度均匀一致。有时表面可有圆形凸起或呈分叶状,但大部分表面是光滑的。切面均匀一致,呈白色或灰白色,伴有漩涡状结构。大肿物内可见局灶性出血或坏死,有时可见囊腔形成。
镜下:肿瘤由短梭形细胞组成,核呈卵圆形。无或很少见核分裂象。细胞呈束状,并常交叉排列。常存在玻璃样及黏液样变性,也可见钙化、水肿、出血及坏死。除坏死区域外,常无脂肪组织。
2.多细胞性纤维瘤 其诊断标准为细胞丰富,胞核呈轻至中度异形性,核分裂象<4/10HPF。
3.卵巢纤维肉瘤 与卵巢纤维瘤外观相似,但肿瘤通常较大,文献报道9v35cm不等。
镜下:卵巢纤维肉瘤与其他部位发生的纤维肉瘤的典型镜下特点一样,通常表现为明显的细胞多形性和有丝分裂活跃。
4.卵巢原发性黏液瘤 肿物最大直径5v22cm,有包膜,灰白色,质软。切面为囊实性,实性部分为黏液样物,而囊腔内则含有黏稠透明的胶冻样物质。
镜下:典型的黏液瘤由疏松的黏液瘤样基质构成,其内散在星状或梭状细胞,其中有些细胞含有浓染的核。无明显的细胞异形性,无分裂象。肿瘤内血管情况各异。可无血管形成,亦可含有少量毛细血管而无丛状血管,也可表现为肿瘤内毛细血管十分突出。黏液瘤基质Alcian蓝染色阳性。脂肪染色阴性,某些区域存在纤维化。无其他结缔组织,而且整个肿物外观均匀一致。
【病因】
病因:
1.卵巢纤维瘤的组织发生尚有争议。最可能的来源为卵巢间质有纤维母细胞分化倾向的间叶组织细胞。有人提出纤维瘤来源于纤维泡膜细胞瘤或勃伦纳瘤,也有人认为纤维瘤来源于卵巢内的结缔组织,原始部位为卵巢间质或血管和淋巴管的壁。尽管鉴别纤维瘤与纤维卵泡膜细胞瘤较困难,甚至不可能,但应尽最大努力去鉴别。
2.纤维肉瘤 可能来源于卵巢间质或由纤维瘤恶变而来。
3.卵巢原发性黏液瘤 绝大多数黏液瘤原发于结缔组织内,但组织来源尚有争议。卵巢黏液瘤的组织来源尚不清楚。Costa等(1993)比较了卵巢黏液瘤与卵巢卵泡膜细胞瘤和纤维瘤的组织学及免疫化学特征,提出黏液瘤可能是卵泡膜-纤维细胞瘤的某一特殊分化阶段。
【治疗方案及原则】
治疗:
1.卵巢纤维瘤 治疗为手术切除。由于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妇女,手术范围应根据病人年龄、全身状况及生育情况而定。一般切除受累卵巢或患侧附件即可;对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妇女亦可行肿瘤剥除术;绝经后妇女可同时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手术可解除全部症状。在极偶然的情况下,卵巢纤维瘤可有腹膜种植,但不应视为恶性的证据。
2.多细胞性纤维瘤 治疗以手术为主,对年轻、需要生育者可保留生育功能。但亦有晚期复发倾向及因本瘤死亡者,故本瘤应按临界恶性处理。如术中发现包膜破裂或粘连,应适当扩大手术范围,术后辅以化、放疗。
3.原发性纤维肉瘤 可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必要时行较彻底的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4.卵巢原发性黏液瘤 尽管黏液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但由于其黏稠的性质,要完全切除是困难的,故复发并不少见,如能做到完整切除患侧附件,则可避免复发。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