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元专注结核病领域30年
作为结核科资深医生,王仲元以大无畏精神与呼吸道传染病较量了30年。为更好地为病人服务,王仲元敢于说不,而且紧跟现代医学模式和诊疗技术的发展,在临床与科研的双重摸索中,逐步形成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理念和治疗体系。
在患者中间,王仲元有一个绰号叫“农民医生”,很多贫困病人就是亲切地念叨着这个“绰号”而慕名找到他的。结核病患者经济条件差的较多,为了给贫困病人治好病,王仲元想方设法为病人省钱,有的病人实在没有钱住院,王仲元就在门诊做一些辅助检查,确诊后对症开药让病人带回家去服用。为观察用药效果、指导用药,他还把办公室和手机号都给患者,以便随时联系。时间长了有的同事说他是“农民医生”,开的都是便宜药。王仲元则坚持认为:“为患者治好病的同时,尽量为他们省钱,这是医生应该做的。”
在经年累月的行医中,他不仅不开高价药,不开据过度检查项目,还为贫困患者主动承担医药费。不久前,一位来自河北农村的患者,因结核性脑膜炎从某医院急诊科转入总参总医院结核病研究所,入院时病情十分严重。经过王仲元的积极治疗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但患者经济困难,后期住院费一再拖欠,下级医生问王仲元怎么办,王仲元毫不犹豫地说:“继续治疗。”最后病人康复出院,8000多元的欠款只能由科室承担。为了尊重事实,王仲元坚持追寻真理,报着怀疑的态度去诊断,不仅掀开了很多顽疾的神秘面纱,也一次次地避免了误诊误治,挽救了患者的生命。2012年11月份,一名湖北患者慕名来找王仲元,他年仅26岁,被京内外多家大医院诊断为肺癌,宣判为不治之症。王仲元详细地查阅了他的病历资料,发现其血沉快,怀疑是支气管结核,脓液流出阻塞破坏支气管,造成支气管瘘,导致肺不张。尽管有很多知名专家的诊断,他还是决定试试看,为患者安排了支气管镜检查,检查结果证实了王仲元的判断,患者为结核病并非肿瘤。经过王仲元的精心治疗,患者很快脱离了生命危险,一个月后,竟奇迹般地康复出院了。
谈起结核病特点,王仲元感叹结核病起因复杂,病情多变,治疗期至少六个月,患者又往往年轻,治疗对于他们来说是漫长难熬的。为了精益求精,王仲元大胆进行学术创新,不断探索新业务、新技术,为广大结核病患者造福。虽然平时事务性工作较多,精力有限,但王仲元尽可能挤时间,瞄准学术前沿,进行探索创新,他把重点定在缩短疗程和解决耐多药问题上。
十多年来,王仲元与同志们一道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有12篇。激光治疗结核病的临床研究、耐多药肺结核药物治疗的临床和药效学研究、抗利福平结核分支杆菌的耐药性调查等8篇论文分别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医疗成果奖。这些新技术的开展和应用,对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解决结核性大咯血,减轻患者胸膜的粘连、增厚,耐药结核痰菌阴转等问题,疗效明显。相比单独服药,大大缩短了疗程,减少了手术治疗之苦,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在王仲元的悉心诊疗下,很多病人的生命得以挽救,然而王仲元胸怀普救众生的壮志,在人生路上不断追求完美,使他始终斗志昂扬。他一面呼吁医护人员要规范、合理用药治疗,给病人创造良好的治疗条件;一面刻苦钻研科研课题,在对抗疾病的道路上寻找攻坚克难的杀手锏。
而今,王仲元已是结核病研究所所长,全军传染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结核病分会委员,北京市职业病鉴定委员会专家,海淀区医疗事故鉴定组专家,第四军医大学和军医进修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编委,被评为全军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和总后勤部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三等功1次。发表统计源期刊论文100余篇,获得军队科技成果奖11项,参编出版专著8部。共开展20余项新技术、新业务。
光环与荣誉,在王仲元眼中是催促自己继续前行的号角。2013年春节,王仲元没有休息一天,除了每天查房外,一直在办公室查阅文献、整理资料,积极备战,力争拿下国家科研积金课题,或在国家重大传染病专项上有所突破。同年,王仲元通过科室竞聘脱颖而出,当选全军结核病研究所所长,成为这一重点品牌学科的带头人。
平日里,如果不出差,王仲元每周出半天门诊,安排两个上午做气管镜,两次大查房,还有大量的院内外会诊和讲课工作,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而他似乎不知疲惫,每天早上七点半多一点准时到达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忙碌,有人问他个中辛苦,他只说“路漫漫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既然投身结核病领域,我就要尽己所能为我的每一个病人服务好”。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