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疬性皮肤结核病 瘰疬性皮肤结核病专家 瘰疬性皮肤结核病病因 瘰疬性皮肤结核病治疗 疾病百科
继发于自身的淋巴结核或骨、关节结核。结核杆菌由感染病灶直接扩展,或经血行、淋巴管蔓延至皮肤组织引起皮肤结核。
(二)发病机制
结核杆菌初次侵入机体后,被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吞噬。但由于巨噬细胞未被激活,溶菌力弱,使细胞内的病菌不能被消灭并继续繁殖,而引起细胞浸润, 形成慢性肉芽肿。同时细菌抗原分别刺激B细胞及T淋巴细胞,使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了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因细菌多潜藏于细胞内,故体液免疫作用不强。当致敏的T淋巴细胞再次与结核杆菌或含有结核杆菌的吞噬细胞接触时,便释放出一系列免疫效应因子,吸引并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和溶菌作用,使它们本身转化为巨噬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在组织形态上形成结节。
所以在组织病理上,早期为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有淋巴细胞浸润,并可找到结核杆菌。损害较成熟时,可见结核性肉芽肿改变,由多核巨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中央是干酪样坏死,外围有淋巴细胞浸润,有时绕以坚实的结缔组织。病灶处胶原和弹性纤维皆毁坏,较少见到血管和淋巴管,但在边缘处可见有许多新生的血管和淋巴管。表皮初起时无变化,以后出现继发性萎缩。
瘰疬性皮肤结核好发于颈部,其次是腋下、腹股沟和上胸部等处。
1.皮下无痛性结节 初起为黄豆大小的皮下结节,边界清楚、质硬、无痛,可自由活动,结节患面皮肤正常。
2.结节粘连,干酪样坏死 数月后结节增多、增大,与皮肤粘连,呈深红色,并逐渐软化产生干酪样坏死。
3.溃疡及瘘管形成 结节穿破、溃烂后,干酪样物质和稀薄脓液排出,形成溃疡。
溃疡底大、口小,为狭长形或椭圆形,基底部不平,呈苍白色,有松弛的、柔软或微带坚实的肉芽组织。其上之痂常薄而具韧性,呈红色或褐色。其边缘为潜行性,常不变色,有时因瘘管内脓袋膨胀而变成红色或紫色。
4.不规则的带状瘢痕 损害不断发生,有的已愈,有的刚发,常排列成带状分布的多形损害。瘢痕亦呈带状、不规则形、束状形或桥形,高低不平(图1)。
1.病史 有器官或组织的结核病感染史。
2.典型的临床症状 带状分布的结节、溃疡、瘘管和不规则的束状瘢痕。
3.实验室检查 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反应
1.梅毒瘤 好发于前额、头皮及小腿部,发展迅速,很快破溃,常仅一个,规则而整齐,如系溃疡则有凿缘,边缘坚实。与淋巴无关。梅毒血清试验阳性,常为成人,有冶游史和性病史者。
2.放线菌病 主要位于下颌角部位,甚至可波及下颌骨,有多数瘘管而无束状瘢痕,其分泌物的脓液中有硫磺色颗粒,镜检可找到放线菌。
3.孢子丝菌病 发展较快,损害较浅,常沿淋巴管分布,可以活组织检查、霉菌培养及治疗试验来鉴别。
4.慢性溃疡性脓皮病 起病急,常位于头皮、腋窝、腹股沟及小腿等处。局部淋巴结炎极少见,若有淋巴结炎时则炎性较明显,较痛。溃疡有较多之脓液分泌,溃疡周围可见散在小脓疱。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