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汞含量超标万倍 汞中毒患者基本为女性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4日讯(记者 李晓雯) 当爱美的女性把化妆品涂抹到自己脸上的时候,她们可能正处于重金属中毒的边缘。
4月10日,民间环保组织达尔问自然求知社和国际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网络(IPEN)联合国内多家环保组织,发布了一份对美白、祛斑化妆品重金属含量调查的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化妆品市场中美白、祛斑类化妆品存在不同程度的汞、砷、铅含量超标,其中多件商品汞含量超标上万倍。
记者就名单上出现的产品进行调查,北京同仁堂化妆品公司称,在商场中或者网上购买的名为“同仁堂医圣美白祛斑膏”和“一枝春同仁药草中药美白祛斑精华膏”等一枝春系列均为假冒伪劣产品,并非同仁堂化妆品公司出产。
同样,被列上榜单的有云南白药美白祛斑晚霜,但记者在云南白药官方网站上并未查出有此项产品。
经NGO组织化验结果显示,医圣、一枝春、云南白药等系列美白产品的汞含量均超国标上千倍,却依然活跃在全国各地商城和淘宝网。
从环保组织调查的情况显示,目前市场上化妆品流通乱象颇多,发布会现场检测的化妆品都来源于大商场,批发市场和网络,均为消费者信手可以买到的货源点。而“束缚”化妆品市场的却是一部运行了22年的法规——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年久失修”的法律在管理当下的市场乱象上着实显得力不从心。市场经济发展二十多年来,相关的法规条例并没有从具体的市场情况出发,让化妆品在市场上的流通中有足够的绿色保障。
诚如《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规定,美白化妆品属于普通用途化妆品,祛斑化妆品属于特殊用途化妆品。目前,我国只对特殊用途化妆品进行审批,而非特殊用途化妆品采用的是备案和市场监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而且在很多省份备案是自愿的。一些违规的化妆品企业就可能利用这一管理上的疏漏,使含有有毒重金属的产品流入市场。因此,有必要将美白化妆品列入特殊用途化妆品,加强相应的监管。
我国化妆品标准中汞含量限值为1ppm,这与其它国家的标准一致。然而,我国规定化妆品中砷含量限值为10ppm,铅含量限值为40ppm,这与东南亚国家联盟规定的5ppm 砷含量限值和20ppm 铅含量限值存在差距。而后者的标准已经在10 个东南亚国家实施。收紧我国化妆品在砷和铅方面的标准限值,有益于保障消费者健康。
负责此项化妆品重金属污染调查的负责人王秋霞表示,检测的470件产品均从市场流通中购得,从消费者能够在市场上买到的美白祛斑化妆品这个角度出发去进行抽样调查。
同时,王秋霞告诉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东莞存在这样一群消费者,她们为“东莞女工”,一方面出于对经济考虑,另一方面则是缺乏对美白祛斑产品的购买判断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消费者意识不强是导致市场中大量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原因之一。
对于宝洁公司声称怀疑环保组织调查化验报道有误差一事,王秋霞告诉记者,企业完全有必要做到信息公开,也可以组织开展第三方化验调查,应以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为主,将化妆品添加成分完全予以公开。
在产品质量与安全上,除了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和有效管理,企业更应该承担对消费者健康的责任,在赢得市场收益的同时,更需要加强企业良知的道德建设。
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科主任、主任医师郝凤桐介绍,“女性为主要受害者,在我执业的30多年时间里,还没有遇到过一例男性化妆品汞中毒患者!”
金属汞主要以蒸气形式经呼吸道吸收,金属汞及汞蒸气经皮肤吸收甚少,因此金属汞中毒的主要的吸收途径是呼吸道。
长期使用重金属超标的化妆品对人体伤害很大,除了对直接接触人体产生的伤害外,还会对环境造成二次伤害,化妆品中含有的重金属随着盥洗用水流入生活废水,残留在环境中,再通过生物链回流到人体内。汞易流动,一旦流散不易清除,其蒸气可以吸附于衣物、墙壁和室内物体,造成持续污染和二次污染。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