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性角结膜炎
泡性角结膜炎的发生,新的观点多认为是一种感染免疫机制,由多种微生物蛋白质,如细菌中的结核菌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及真菌、衣原体或寄生虫蛋白质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当微生物蛋白等抗原进入机体后,产生抗体使T细胞致敏并使其增殖,使机体处于过敏状态,及致敏的淋巴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致敏淋巴细胞一方面直接杀伤带有抗原的细胞,同时释放各种淋巴因子引起局部反应,形成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的泡疹。
本病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特别是营养不良和过敏素质者。不良的卫生习惯、阴暗潮湿的居住环境对本病的诱发也有关系。患者常伴发眼睑、颊部、耳鼻及身体其他部位湿疹、淋巴结核、骨结核等。
引起发病的微生物种类较多,有葡萄球菌、结核杆菌、白色念珠菌、球孢子菌属及沙眼衣原体(L1 L2 L3 血清型)等。过去认为结核杆菌是引起过敏反应(变态反应)的主要细菌,儿童发病较多,自从普遍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感染之后,儿童发病很少,结核杆菌不应是主要致病菌。由于抗菌素普遍使用,细菌和沙眼衣原体感染明显减少,由此引起的变态反应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在正常成年人结膜囊中约有10%(儿童为5%)的人可分离出真菌,但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致病,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只有少数人在特殊情况下造成感染,如眼外伤、手术,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长期使用抗菌素及激素造成菌群失调等,由真菌引起的结膜炎常与真菌性角膜炎同时存在,结膜炎很少单独发生,真菌作为完全抗原引起变态反应可以理解,但因发病率较低,不能作为本病的主要致敏原。目前在眼科门诊中最常见的眼表炎症多为病毒感染,在春夏多发季节时,泡性角结膜炎相应增多,且常伴有角膜上皮损害及睑结膜滤泡,符合病毒感染的特征,中青年女性较多也符合此病的特点。病毒蛋白作为完全抗原引起变态反应实属情理之中。在其它微生物感染逐渐减少,病毒感染相对增多的情况下,应该改变传统观点,把病毒蛋白作为泡性角结膜炎的主要致敏原。
泡性角结膜炎仅有异物感或灼热感,如侵及角膜则有严重的畏光、流泪、刺痛和睑痉挛等症状。
根据病变侵犯的部位,临床上本病可分为:病变仅发生于结膜者称泡性结膜炎;发生于角膜者称泡性角膜炎;病变侵及角膜者称泡性角结膜炎。
1.泡性结膜炎 发生在球结膜的结节呈灰红色,直径约1~4mm,结节周围限局性结膜充血。结节易破溃,顶端形成溃疡。随后上皮细胞由边缘向内生长,1周左右溃疡愈合,一般不留瘢痕。在较严重的病例,有时形成较大的溃疡,病变可深及浅层巩膜,愈合后遗留瘢痕。少数在睑结膜或睑缘部出现泡性溃疡,常见于维生素A缺乏者。
2.泡性角结膜炎 结节位于角膜缘,表现为灰白色圆形浸润,边界清楚,易形成溃疡。愈合后角膜遗留不透明瘢痕,使角膜缘不整齐。有时在角膜缘及其附近球结膜上出现多数粟粒样细小结节,沿角膜缘排列,称粟粒性泡性角结膜炎。这些结节可不经破溃即消失,也可互相融合形成溃疡。
3.泡性角膜炎及束状角膜炎 见角膜病章。
注意事项
1.补充维生素:患有结膜炎的人可每天服用维生素。维生素有助于分散毕托氏白斑,这些白斑可能是由于缺乏维生素所引起的。
2.补充维生素c:保护眼睛免于更进一步的发炎,同时也促进组织复原。
3.忌酒:本病属风热邪毒或兼胃肠积热侵犯肝经,上攻于目所致。饮酒(包括各种烈酒、黄酒、果子酒、米酒、啤酒等)可助邪热毒气,犹如煽风点火;同时饮酒还能损及肝阴,使肝经空虚,风热邪毒更易侵袭,以致本病病程延长。
4.忌食辛辣之品:京葱、洋葱、韭菜、蓼蒿、芥末等辛辣之品,能温阳而助风热时邪,并可耗损肺胃之阴,使肺胃积热加重,使风热时邪与肺胃积热搏结难去,而不利于本病的早期康复。
5.忌腥膻发物:红眼病患者应忌黄鱼、鳗鱼、橡皮鱼、桂鱼、鳝鱼、黑鱼、鳊鱼、蟹、虾之类腥膻发物,否则导致风热之邪更盛、热毒愈益内盛,给治疗、康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6.忌食生姜:眼部炎症者不宜食用生姜。眼部炎症宜食用清凉散热之品,忌食温热辛散食物,生姜温热,且味辛走窜行散,既助火热,又伤阴液,眼部炎症者食用,将会加重病情。
7.结膜炎的患者忌食葱,韭菜,大蒜,辣椒,羊肉,狗肉等辛辣,热性刺激食物。
8.不要用公共毛巾及面盆。病人的毛巾,手帕,面盆要单独使用,用后煮沸消毒,以免再传染。
9.点眼药水瓶口勿触及病眼及分泌物,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10.酒酿, 荠菜,雪里蕻,象皮鱼,鲨鱼,带鱼, 黄鱼,鳗鱼,虾,蟹等海腥发物,结膜炎患者以不吃为宜。
11.马兰头,枸杞叶,茭白,冬瓜, 苦瓜,绿豆,菊花脑,香蕉,西瓜等具清热利湿解毒功效,可做辅助性治疗结膜炎。
来源网址